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耿恭疏勒坚守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7869次
历史人物 ► 耿秉

耿恭疏勒坚守是东汉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孤军抗敌事件,展现了汉朝边将的忠诚与军事才能。这一事件发生在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至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是东汉与北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关键战役之一。

耿恭疏勒坚守

1. 历史背景

东汉初期,西域各国受匈奴胁迫,屡次侵袭汉朝边疆。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派窦固、耿秉等收复西域,重置西域都护,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驻守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进攻车师,斩杀车师后王,进而围攻耿恭驻守的疏勒城(今新疆奇台附近)。

2. 疏勒城防御战

耿恭以数百汉军坚守疏勒城,面对匈奴围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 水源争夺:匈奴截断城边溪流,耿恭命士兵凿井十五丈深,最终挖出地下水,稳定了军心("疏勒拜泉"典故由此而来)。

- 心理战术:耿恭令士兵在城头以毒箭射敌,宣称汉军箭矢"神异",中箭者伤口溃烂,匈奴恐惧退兵。

- 持久消耗:围城持续数月,汉军粮食耗尽,"煮铠食其筋革",甚至榨马粪汁解渴,最终仅剩26人存活。

3. 援军与撤退

建初元年(76年),汉章帝派酒泉太守段彭等率军救援。援军击溃匈奴后,耿恭残部与另一支被困的关宠部队幸存者会合,且战且退,返回玉门关时仅剩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悲壮事迹。

4. 历史意义

- 军事典范:此战成为古代守城战的经典案例,体现了汉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 西域战略:虽因国力所限东汉短暂放弃西域,但为班超日后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 文化影响:唐代李靖在《卫公兵法》中将其列为守城范例,明代《玉门关耿恭拜泉图》等艺术作品亦传颂此事。

5. 补充知识

- 耿恭是开国名将耿弇之侄,家族多出将领(如耿秉、耿夔),史称"凉州三明"之一。

- 疏勒城位置存在争议,近年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考古发现汉代兵器与城墙遗迹,可能与之相关。

- 此战与同时期的"十三将士归玉门"常被混淆,后者实为另一支汉军关宠部队的事迹。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设立郡县制度 | 下一篇:后世传颂君臣义

陈平智解白登围

汉朝陈平

陈平智解白登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谋略案例,发生在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率军北伐匈奴,因轻敌冒进被匈奴单于冒顿率40万骑兵围困

霍光辅政时期的汉朝变革

汉朝霍光

霍光辅政时期(前87年—前68年)是西汉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转型阶段,作为汉武帝托孤重臣,霍光通过一系列改革重塑了汉朝的统治秩序。这段时期的变革涵盖政

汉代的军事制度变革与战争策略创新

汉朝

汉代的军事制度变革与战争策略创新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体系化建设与灵活应对战争需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制度与策略两方面展

汉武盛世文治武功述略

汉朝汉武帝

汉武盛世(公元前141年—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盛世,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为核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均取得

耿秉威震匈奴

汉朝耿秉

耿秉威震匈奴的事迹主要见于《后汉书·耿弇传》附传。作为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耿秉是东汉中期对匈奴作战的核心将领之一,其军事活动集中在汉明帝至汉章

耿恭疏勒坚守

汉朝耿秉

耿恭疏勒坚守是东汉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孤军抗敌事件,展现了汉朝边将的忠诚与军事才能。这一事件发生在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至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