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雅克萨之战驱俄敌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6804次
历史人物 ► 萨布素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期围绕黑龙江流域主权展开的关键军事冲突,其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后续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雅克萨之战驱俄敌

一、历史背景

1. 俄国东扩与清朝边疆危机

沙俄自16世纪征服西伯利亚后,逐步向远东渗透。1640年代,俄国哥萨克在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俄称"阿尔巴津")等多处据点,掠夺毛皮、强征贡赋,并屠杀当地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严重威胁清朝对满洲"龙兴之地"的控制。

2. 清朝的初期应对

顺治年间(1652-1658),清军曾三次驱逐雅克萨俄军,但俄方利用清军撤离的空隙反复重建据点。康熙亲政后(1667年)将东北防务列为重点,通过移民实边、设立吉林水师(1676年)强化防御体系。

二、战役过程(1685-1686)

1.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

康熙帝命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3000余兵力(含福建藤牌兵)水陆并进,携带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清军切断俄军水源,炮击城墙,俄军指挥官托尔布津投降。清军焚毁城堡后撤回瑷珲,未留驻军。

2. 俄军卷土重来

托尔布津趁清军撤离,率800余人携先进火器(包括欧洲制燧发)再次占领雅克萨,修建更加坚固的棱堡式防御工事。

3.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

清军改用长期围困战术,构筑土垒封锁线,持续炮击十个月。俄军因坏血病减员至不足百人,沙俄被迫接受和谈。此战清军首次大规模使用荷兰造"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三、《尼布楚条约》的深远影响

1. 划界意义

1689年条约明确以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界,确立黑龙江流域主权归属中国,是清朝首次与国际承认的近代边界条约。条约拉丁文本具有国际法效力,由传教士徐日升、张诚担任翻译。

2. 技术对比与战术启示

清军虽在兵力占优,但俄军单兵火器(燧发射速为清军火绳3倍)和城防技术更先进。此役暴露清朝边防缺陷,促成康熙建立黑龙江将军辖区(1683年)和驿站系统。

3. 后续历史演变

1858年《瑷珲条约》使俄国重新夺取黑龙江以北土地,但雅克萨之战仍是17世纪东北亚地缘博弈的关键节点,体现了清朝前期的有效边疆经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雅克萨之战期间清政府曾尝试将俄俘编入满洲八旗,部分战俘后成为北京俄罗斯佐领的基础。战役中也出现了中俄两军使用对方投降士兵作战的记录,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复杂生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弘治中兴重现治世 | 下一篇:钜桥粟散赈灾民

李莲英得宠清宫秘史

清朝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作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总管,其得宠过程与清朝晚期的宫廷政治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 一、个人能力与性格特质1. 机敏圆

盛宣怀实业救国

清朝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是晚清至民国初年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以“实业救国”为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雅克萨之战驱俄敌

清朝萨布素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期围绕黑龙江流域主权展开的关键军事冲突,其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后续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一、历史背景1. 俄国东

纳兰性德词坛才子

清朝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他是大学士明珠长子,出身显赫却短寿,仅三十一岁便

雅克萨之战驱俄敌

清朝萨布素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期围绕黑龙江流域主权展开的关键军事冲突,其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后续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一、历史背景1. 俄国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