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昭王南征殒命汉水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2 | 阅读:168次
历史人物 ► 齐桓公

关于周昭王南征殒命汉水一事,主要见于《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记载,是西周早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下依据史料与研究进行详细梳理:

昭王南征殒命汉水

1. 历史背景

周昭王(约前995-前977年在位)是西周第四代君主,此时楚国在汉水流域逐渐壮大,威胁周王室对南方的控制。为巩固疆土并获取铜料资源(湖北大冶铜绿山为重要矿源地),昭王发动了多次南征。

2. 战役过程

- 第一次南征(约前985年):《墙盘》铭文记载"弘鲁昭王,广批楚荆",说明初期取得胜利,迫使楚人臣服。

- 第二次南征(前977年):《竹书纪年》载"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此次征伐遭遇惨败,周王室精锐"六师"全军覆没。

3. 殒命争议

- 死因说法:

*《吕氏春秋》*称因楚人献"胶船"(遇水溶化的粘合剂船只),昭王渡汉水时船解体溺亡;

*《史记》*仅记"卒于江上",未言细节。

- 现古佐证: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的"安州六器"铭文提及昭王南巡路线,但未记载死亡细节,可能与周人讳言王室之耻有关。

4. 历史影响

- 军事层面:西周丧失对汉水流域的控制力,楚国获得发展空间,为后来春秋争霸埋下伏笔。

- 政治层面:继位的周穆王转向西征,南方战略收缩,周王室权威开始松动。

- 文化记忆:《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伐楚时,楚国使者仍以"昭王南征而不复"反问,说明此事成为诸侯间长期流传的政治话语。

5. 学术延伸

近年新发现的"子鱼鼎"铭文提到"王伐反荆",有学者认为与昭王南征相关。但汉水流域尚未发掘出明确属于此次战役的遗存,其具体地理尚存争议(有观点认为"汉水"实指今丹江,即古沧浪水)。

这一事件反映了西周早期经略南方的困境,也折射出青铜时代资源争夺的复杂性。昭王之死被视为西周由盛转衰的节点性事件,其真实性在出土金文中得到间接印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族玄鸟生契传说 | 下一篇:张仪连横破合纵

周公摄政与西周鼎盛时期

西周周公

周公摄政与西周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周公旦作为周朝开国功臣,其摄政时期的政治举措为西周鼎盛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的名将狄山

西周逸周书

西周时期的名将狄山在历史记载中较为模糊,但通过《史记·酷吏列传》等文献的零星记载,可还原其部分事迹背景。以下是关于狄山的几点史实梳理和相关延伸

西周名将尹吉甫征战事迹

西周兮甲

西周名将尹吉甫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其征战事迹在《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中有所记载,主要围绕周王室对北方猃狁(匈奴前身)和南方淮夷的

周王室与诸侯关系变迁

西周

周王室与诸侯关系的变迁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格局演变的焦点,其过程体现了分封制从确立到瓦解的完整轨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西周初期

齐桓公春秋首霸

春秋战国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43年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通过"尊王攘夷"策略成为春秋时

春秋霸主:齐桓公传奇

春秋战国齐桓公

齐桓公(前716-前643年),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在管仲、鲍叔牙等贤臣辅佐下成为春秋首霸。其传奇主要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