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7 | 阅读:9396次
历史人物 ► 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以下根据《三国志·吕布传》等史料展开详述: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

1. 事件背景

当时袁术遣大将纪灵率三万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兵微将寡,退守小沛求援。吕布虽与刘备有旧怨,但意识到若刘备覆灭,自己将独自面对袁术威胁,遂决定调停。此举体现了吕布对徐州地缘政治的清醒认知——维持刘备与袁术的平衡更符合自身利益。

2. 辕门设宴的权谋

吕布在距小沛一里处扎营,宴请纪灵与刘备。席间提出以射戟裁决:若一箭射中百五十步外的戟小支(戟侧旁出的刀刃),双方罢兵。纪灵碍于吕布骁勇之名勉强同意。《吕布传》载"弓弦响处,正中戟支",纪灵被迫退兵。这一举动实为军事威慑与外交手段的结合。

3. 技术细节考据

汉代一里约合415米,百五十步约207米(据《汉书·律历志》)。吕布使用的可能是复合,射程可达200-300米,但精准命中细小目标仍需极高技艺。宋代《武经总要》称"辕门射戟"为"神射",侧面印证其难度。

4. 后续影响

此举虽暂缓冲突,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次年袁术再攻刘备,吕布"驰往赴之",直接击退纪灵(《英雄记》)。可见吕布前期对徐州的控制策略,但随着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暴露,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5. 史学评价

裴松之注指出此事彰显吕布"骁勇杰出",但陈寿在传评中批评其"轻狡反复"。现代学者田余庆认为,吕布缺乏政治远见,辕门射戟仅是战术胜利,未能改变其战略被动的结局。

附:汉代戟制示意图(略)

小支为戟头横出的月牙刃,长约20-30厘米,箭矢命中需克服风速、弓力衰减等因素,技术要求远超普通骑射。

文章标签:射戟

上一篇:汉安帝亲政怠政 | 下一篇:权臣桓温北伐失败

荀彧王佐之才辅曹操

三国曹操

荀彧被誉为"王佐之才",是东汉末年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其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对曹魏政权的奠定起到关键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其历史贡献:1. 战略规划

江陵守卫战

三国荆州

江陵守卫战是南宋末年重要的抗蒙战役之一,发生于1236年至1237年(端平三年至嘉熙元年),战役围绕荆襄战略要地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展开。以下是基于史实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以下根据《三国志·吕布传》等史料展开详述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同时也是东汉末年军阀博弈的典型案例。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解围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以下根据《三国志·吕布传》等史料展开详述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同时也是东汉末年军阀博弈的典型案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