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6120次历史人物 ► 黄居寀
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阶段,上承唐代雍容华贵的宫廷画风,下启宋代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因政权分裂(中原五代与十国并存),绘画风格呈现地域性差异,形成了西蜀、南唐、中原三大艺术中心。
1. 西蜀画坛:宗教绘画与花鸟画的繁荣
西蜀(今四川地区)因避中原战乱,聚集了大量晚唐画家,延续了唐代吴道子、边鸾的传统。宫廷设立翰林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画院雏形。
宗教绘画: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夸张变形的“野逸”风格闻名,罗汉形象虬髯深目,衣纹如铁线,开创禅画先河。
花鸟画:黄筌创立“黄家富贵”风格,代表作《写生珍禽图》以细笔勾勒、层层敷色表现宫廷珍禽异卉,成为北宋院体花鸟画范式。其子黄居寀后入北宋画院,延续这一传统。
2. 南唐画坛:文人意趣与山水画突破
南唐(今江苏、安徽一带)君主李璟、李煜雅好艺术,设立画院,周文矩、顾闳中等皆供职于此。
人物画: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以“战笔描”表现衣纹褶皱,画面嵌套屏风,构图巧妙;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通过连环叙事描绘南唐贵族奢靡生活,人物神态刻画入微,堪称古代人物画顶峰。
山水画:董源开创江南水墨山水,如《潇湘图》以披麻皴表现平远汀渚,墨色清润;巨然继承其法,作品《层岩丛树图》展现烟岚气象,二人并称“董巨”,直接影响后世“南宗”画派。
花鸟画:徐熙以“落墨法”绘野逸题材,与黄筌并称“徐黄异体”,后经徐崇嗣发展出“没骨法”。
3. 中原与北方:承唐启宋的过渡
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画家多依附寺观或贵族,题材以道释人物为主。荆浩隐居太行山,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理论,其《匡庐图》以斧劈皴表现北方山石,与关仝并称“荆关”,奠定北宋北方山水体系。
4. 壁画艺术的世俗化转向
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如第98窟)延续唐代规模,但供养人画像比例增大,服饰细节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南诏、契丹等政权统治区的墓葬壁画(如内蒙古宝山辽墓)则融合游牧文化与汉地技法。
这一时期绘画的多元性体现在:题材从宗教转向世俗生活,技法上水墨与重彩并行,理论层面开始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语),为宋代绘画的全面成熟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绘画艺
上一篇:唐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 下一篇:苏洵政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