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古文倡革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1 | 阅读:6571次历史人物 ► 韩愈
韩愈(768—824)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其古新主张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对骈文,提倡散体
韩愈抨击六朝以降盛行的骈文,认为其过分追求对偶、声律和辞藻,内容空洞。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体古文,强调“文以载道”,以自由灵活的句式表达思想。其《原道》《师说》等名篇均以散体写成,语言质朴有力。
2. “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将文章与儒家道统紧密结合。他认为文学的根本使命是传承儒家思想,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美。这一观点成为古文运动的核心理论,《进学解》中“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即强调对经典义理的深研。
3. 创新语言与风格
韩愈虽宗法先秦散文,但不拘泥古人。他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创造性地吸收口语、方言入文,形成雄奇奔放的风格。如《祭十二郎文》以絮语式抒情打破传统祭文程式,被誉为“千年绝调”。
4.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在《答尉迟生书》中,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认为作者的道德境界(“气”)决定文章感染力。他本人以刚正不阿的品行践行这一主张,其《论佛骨表》因直言谏诤被贬,却成为文章气骨的典范。
5. 培养后继人才
韩愈积极提携同道,形成古文创作群体。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门下李翱、皇甫湜等继其衣钵。通过书信指导(如《答刘正夫书》)、编选文集(《韩文公集》)等方式,推动古文深入人心。
历史背景与影响:
中唐时骈文仍是科举考试文体,韩愈的革新具有文化重建意义。宋代欧阳修、苏轼等继承其理论,最终确立古文正宗地位。清代桐城派方苞提出“义法”说,亦溯源于韩愈。其革新不仅扭转了文风,更重塑了士人的文化认同,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的转折点。
文章标签:古文倡
上一篇:虞世基编《北堂书钞》 | 下一篇:刘瞻对五代政治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