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武丁求贤得傅说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3 | 阅读:3146次
历史人物 ► 武丁

武丁求贤得傅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得贤臣的典范,反映了殷商时期政治智慧与人才选拔的独特机制。这一事件在《尚书·说命》《史记·殷本纪》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兼具历史真实性与传奇色彩。

武丁求贤得傅说

一、历史背景与武丁的政治需求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在位长达59年,史称“武丁中兴”。他即位时,商朝经历了前期王权动荡和外部戎狄侵扰,国力下降。武丁亟需改革内政、强化军事,但苦于缺乏辅佐之才。《史记》记载其“三年不言”,实则民间贤者,体现出其深谋远虑的统治策略。

二、傅说的出身与发现过程

傅说本是傅岩(今山西平陆)一带从事版筑(夯土筑墙)的奴隶,但因才智过人被武丁发现。其得贤过程充满传奇性:

1. 托梦征兆:武丁自称梦见天帝赐予“圣人”,命人按梦中形象搜寻。

2. 实地访贤:大臣在傅岩发现与梦中容貌相符的傅说,当时他正与其他奴隶一同劳作。

3. 破格擢升:武丁不顾身份差异,直接将傅说从奴隶提拔为相,打破商代世卿世禄的惯例。

三、傅说的治国贡献

傅说辅佐武丁推行多项改革:

政治制度:创设“傅说之刑”,完善法制;建立“三公”制度(《尚书·说命》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经济发展:推广版筑技术,促进城邑建设;《说命》篇记载其“若金,用汝作砺”的比喻,强调治国如磨砺器具。

军事扩张:协助武丁平定鬼方、羌方等部族,拓展商朝疆域至江淮流域。

四、历史意义与文化影响

1. 打破了阶级界限:首次明确记载奴隶跃升为宰相的案例,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

2. 形成招贤模式:开创“梦求贤臣”叙事模板,后世如周文王访姜尚、刘备三顾诸葛亮均可溯源于此。

3. 文献传承:《尚书·说命》三篇虽为东晋伪作,但保留了部分商代思想,如“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著名论断。

4. 考古佐证殷墟甲骨文中有“梦父”“求圣”等卜辞,可能与武丁求贤传统相关(参见《殷墟书契考释》)。

五、延伸知识

武丁另一重要辅佐者妇好(其王后)是商朝著名女将,甲骨文中记载她多次带兵征战。

傅说死后被尊为“天神”,《吕氏春秋》称其“比列星”,后世奉为建筑业祖师。

现代平陆县仍存傅说祠、傅相墓等遗迹,唐代《元和郡县志》已记载相关纪念建筑。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郑成功抗清复明 | 下一篇:虞仲封于夏墟

祖己训王振纲

夏商祖己

祖己训王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典故,记载于《尚书·商书·高宗肜日》篇,反映了商代政治中的天命观与君臣关系。这个故事发生在商王武丁(后世尊称高宗

盘庚迁殷兴国祚

夏商盘庚

盘庚迁殷是中国商朝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对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史记·殷本纪》和甲骨文记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

武丁求贤得傅说

夏商武丁

武丁求贤得傅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得贤臣的典范,反映了殷商时期政治智慧与人才选拔的独特机制。这一事件在《尚书·说命》《史记·殷本纪

桐宫悔过太甲复

夏商太甲

"桐宫悔过太甲复"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太甲》和《史记·殷本纪》,记述了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从被放逐到复位的历史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一、历

武丁求贤得傅说

夏商武丁

武丁求贤得傅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得贤臣的典范,反映了殷商时期政治智慧与人才选拔的独特机制。这一事件在《尚书·说命》《史记·殷本纪

甲骨占卜问鬼神

夏商武丁

甲骨占卜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宗教仪式与政治决策手段,主要通过灼烧兽骨或龟甲产生裂纹(称为“兆”),由贞人(占卜官)解读裂纹形状和走向以判断吉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