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虞仲封于夏墟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13 | 阅读:7880次
历史人物 ► 周太王

"虞仲封于夏墟"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周朝初期对古国遗民的分封策略。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仲雍(又称虞仲)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推行"兴灭继绝"政策,将虞仲的后裔封于"夏墟",即今山西夏县一带,以此延续夏禹的祭祀。这一事件涉及周初政治、文化整合及地理沿革等多重内涵。

虞仲封于夏墟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1. 仲雍的身份:作为周太王次子,仲雍与兄太伯主动让位给弟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南奔荆蛮建立吴国,后被尊为吴国始祖。其子周章在周武王时受封于吴,另一支后裔则被封于夏墟。

2. 夏墟的地理定位:据《括地志》记载,夏墟即"安邑",位于今山西运城夏县,此处曾是夏朝都城区域。西周青铜器"虞司寇壶"出土于山西平陆,佐证了虞国地理位置。

二、分封的政治意图

1. 文化认同建构:周人自诩"有夏之嗣",将夏朝遗民与虞仲后裔结合,既安抚夏遗民,又强化自身政权正统性。《尚书·召诰》"相古先民有夏"体现了周人以夏继承者自居。

2. 战略布局:山西南部乃商代重地,分封虞仲于此可监视商人残余势力。近年考古发现夏县东下冯遗址存在西周早期城址,显示该地军事重要性。

三、虞国历史沿革

1. 存续时间:虞国历经西周至春秋,公元前655年被晋国"假道伐虢"所灭。"唇亡齿寒"典故即源于虞国大臣宫之奇劝谏虞公勿借道于晋。

2. 文化遗存:夏县发现的西周时期陶器组合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夏商文化的融合。甲骨文中的"虞"字作「」,象人戴虎头面具形,或与虞人掌管山泽的职能相关。

四、学术争议点

1. 地望分歧:有学者认为夏墟应包括整个晋南地区,《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的"夏虚"范围更广。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提及"唐(晋)人取夏墟",为研究提供新线索。

2. 世系疑问:《史记》与《竹书纪年》对虞仲世次记载存在差异,近现代学者如陈梦家推测可能存在多支"虞氏"并存的情况。

这一分封事件体现了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统治智慧,通过地理-血缘-文化三重纽带巩固政权。虞国的兴衰也成为研究周代分封制演变的典型案例,其地望问题至今仍推动着晋南考古工作的开展。

文章标签:

上一篇:武丁求贤得傅说 | 下一篇:乐毅伐齐复国

周楚早期冲突

西周周朝

周楚早期冲突历史解析周朝与楚国早期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西周时期,是一段中央王朝与南方新兴势力之间的长期博弈史。这些冲突反映了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过

伯禽封于鲁

西周周公

伯禽封于鲁是西周初期重要的分封事件之一,反映了周王朝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统治的策略。以下是相关史实与扩展分析: 1. 分封背景与人物伯禽

虞仲封于夏墟

西周周太王

"虞仲封于夏墟"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周朝初期对古国遗民的分封策略。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仲雍(又称虞仲)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推行

西六师建立

西周镐京

西六师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军事编制,与成周八师(殷八师)并列为周王室核心武装力量。其建立与周初分封制、军事扩张及政权巩固密切相关,以下依据现存金

虞仲封于夏墟

西周周太王

"虞仲封于夏墟"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周朝初期对古国遗民的分封策略。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仲雍(又称虞仲)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推行

周人迁都岐山

西周周太王

周人迁都岐山是西周早期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意义。以下依据史料展开分析:1. 迁都背景与动机 周人在古公亶父(后世尊称周太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