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冯继业降后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14 | 阅读:2290次
历史人物 ► 柴荣

冯继业降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反映了中原政权与西北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冯继业降后周

冯继业(?—973年),五代时期河西地区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其家族自唐末以来长期控制朔方(今宁夏一带),世称“朔方军”。后汉隐帝时,冯继业继任朔方节度使,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

归降背景

1. 后势崛起: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推行改革,中央集权强化。柴荣继位后,平定内乱、整饬军政,对割据势力形成威慑。

2. 河西局势动荡:朔方地处党项、回鹘等部族交界,冯继业长期面临外族侵扰,需中原政权支持以稳固统治。

3. 政治权衡:冯继业审时度势,选择归附后周以换取合法性和军事援助,避免被周边势力吞并。

归降过程

显德二年(955年):冯继业遣使向后周称臣,柴荣授予其“朔方节度使”职衔,并赐姓名为“冯继业”(原名可能为“冯晖”,史载不一),将其纳入后周藩镇体系。

军事配合:冯继业协助后周防御党项、回鹘,并参与对北汉的牵制,巩固后周西北边防。

历史影响

1. 巩固西北边防:冯氏归降缓解了后周西北压力,为柴荣集中兵力南征北汉、南唐创造条件。

2. 加速统一进程:后周通过怀柔政策削弱割据势力,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赵匡胤建宋后,延续对冯氏的安抚政策。

3. 冯氏结局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冯继业主动入朝,交出兵权,受封“开国公”,家族势力逐渐融入宋朝官僚体系。

补充知识

冯氏家族在朔方的统治持续近百年(唐末至宋初),是少数未被彻底剿灭的藩镇之一,其“以降换存”的策略颇具代表性。

朔方军在五代时期的重要性:控制丝绸之路东段,兼具抵御吐蕃、党项的战略价值,后周招抚冯氏亦是经略西域的重要一环。

这一事件体现了五代末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政治实用主义在乱世中的主导作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政治改革先锋:宇文恺传奇人生 | 下一篇:唐朝与吐蕃关系转折

冯继业降后周

五代十国柴荣

冯继业降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反映了中原政权与西北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冯继业(?—973年),五代时期河西地区地方割据势力首领,

马殷据楚地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建立者,被称为“楚武穆王”。他出身贫寒,早年加入秦宗权部将孙儒的军队,后随孙儒南下与杨行密争夺

钱镠开创吴越国的传奇人生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以善治闻名的君主之一。他出身寒微,通过军功崛起,最终开创了吴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研究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剧烈变革的过渡阶段,上承唐末藩镇割据的余绪,下启北宋中央集权的重构。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特征表现为

冯继业降后周

五代十国柴荣

冯继业降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反映了中原政权与西北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冯继业(?—973年),五代时期河西地区地方割据势力首领,

柴荣改革强国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在位虽仅六年(954—959年),但其改革措施深刻影响了北宋的统一与制度建设。他的改革以“强国”为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