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平原君救赵解难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5 | 阅读:531次
历史人物 ► 赵胜

平原君救赵解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濒临亡国危机之际,其过程与细节主要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救赵解难

背景与危机

1. 长平之战的灾难性后果:公元前260年,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四十余万降卒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国力几近崩溃。随后秦军包围邯郸,赵国存亡悬于一线。

2. 内部困境:邯郸城内粮草匮乏,"民易子而食",赵孝成王被迫向列国求援,但各国惧怕秦国,均持观望态度。

平原君的外交策略

1. 亲赴楚国结盟:平原君决定带门客毛遂等人出使楚国(《史记·平原君列传》载"毛遂自荐"典故即源于此)。他通过"歃血为盟"的仪式,以"合纵"之道说服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兵救赵。

2. 魏国的秘密斡旋: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他利用姻亲关系促成信陵君"窃符救赵",使魏将晋鄙十万大军北上援赵。

军事联动与转折

1. 联军协同作战:公元前257年,楚、魏援军与赵军内外夹击,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将郑安平率两万人降赵,这是秦国罕见的大败。

2. 地理战略意义:联军借道赵国北部的"晋阳-邯郸走廊",切断秦军补给线,体现平原君对赵地地势的娴熟运用。

历史影响

1. 延缓秦国统一进程:邯郸之围解除后,秦国东进战略受阻近二十年,直到秦始皇时期才重启灭赵计划。

2. 政治威望提升:平原君因救国之功位列"战国四公子",但其后期政策失误(如接受韩上党郡引发长平之战)仍存争议。

3. 纵横家思想的实践:事件展现了"远交近攻"与"合纵连横"策略的实际效果,为后世外交提供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记载平原君曾"散家财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这种以私财救国的行为,反映了战国贵族"养士"风气的正面作用。而司马迁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既肯定其功绩,也暗喻其局限。该事件作为"抗秦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对理解战国后期权力博弈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标签:平原君

上一篇:井田制推行争议 | 下一篇:秦法严苛民怨起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君典故,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但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差异,其历史真实性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

烛之武退秦救郑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策略案例,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通过智慧与言辞在强国博弈中求

三家分晋之变

春秋战国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晋国的分裂和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核心力量。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

平原君救赵解难

春秋战国赵胜

平原君救赵解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濒

平原君毛遂自荐

春秋战国赵胜

平原君毛遂自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辩才,也成为后世主动展现才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