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平原君毛遂自荐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3 | 阅读:5835次
历史人物 ► 赵胜

平原君毛遂自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辩才,也成为后世主动展现才能、自我推荐的典范。

平原君毛遂自荐

事件背景:

公元前258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以养士闻名)奉命出使楚国,寻求合纵抗秦。他计划从门下食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同行,但只选出19人,未能凑足。此时,默默无闻的食客毛遂主动请缨,平原君起初因其三年无突出表现而质疑其能力,毛遂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为喻,表明自己未得机会,最终说服平原君同行。

关键过程:

1. 廷辩展才:在楚国,平原君与楚考烈王会谈半日未果。毛遂按剑登阶,直面楚王,以慑人气势和犀利言辞剖析利害,指出楚赵合纵对楚国抵御秦国扩张的必要性,强调"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的紧迫性。

2. 威逼利诱:毛遂以"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的武力威慑,结合"合纵者为楚"的政治分析,迫使楚场歃血为盟。

3. 成果显现:赵国最终获得楚国援兵,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军事行动配合,暂时解除邯郸之围。

历史意义:

体现了战国士人"自媒"风范,突破了"待贾而沽"的传统被动心态。

创造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等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的象征。

反映了战国养士制度的实际效用,门客可通过关键时刻的表现实现阶层跃升。

深层分析:

1. 人才选用机制:事件暴露了平原君"相士"标准的局限——仅凭日常表现可能遗漏潜在人才。

2. 外交策略:毛遂采用"兵威慑+利益分析"的双重手段,体现了战国纵横家的典型谈判技巧。

3. 历史考证:有学者认为此事可能存在文学加工成分,《战国策》未载此事,可能是司马迁为突显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

后世影响:

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宋代王安石《材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等文献均受此典故启发。现代管理学常借此案例讨论人才发现机制与自我营销策略。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敬王孔子生 | 下一篇:郡县制推行全国

伯乐相马识才

春秋战国伯乐

"伯乐相马识才"这一典故源自春秋时期,典出《列子·说符》和《战国策》,核心是以相马之术比喻识人之道。以下是基于史实及相关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 一、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注:实为秦末)

春秋战国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直接动摇了秦帝国的统治根基,为后续反秦势力崛起创造了条件。

秦灭巴蜀扩疆域

春秋战国李冰

秦灭巴蜀扩疆域是战国时期秦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举措,对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动机 巴蜀的战略地位:巴

秦穆公独霸西戎

春秋战国秦穆公

秦穆公独霸西戎,是春秋时期秦国崛起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秦国的扩张策略与政治智慧。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一、背景与动机 1. 地理

平原君救赵解难

春秋战国赵胜

平原君救赵解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濒

平原君毛遂自荐

春秋战国赵胜

平原君毛遂自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辩才,也成为后世主动展现才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