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刘禅乐不思蜀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9 | 阅读:102次
历史人物 ► 刘禅

“乐不思蜀”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描述蜀汉后主刘禅在投降曹魏后,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性提问时表现出的麻木态度。这一典故折射出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也引发后世对刘禅形象的长久争议。以下结合史料展开分析:

刘禅乐不思蜀

一、历史事件核心脉络

263年邓艾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劝说下出降,蜀汉灭亡。264年刘禅举家迁至洛阳,受封安乐县公。据《汉晋春秋》载,司马昭宴饮时故意令蜀地艺人表演,旁人触景生悲,刘禅却“嬉笑自若”。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郤正教其改口“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但再次被问时刘禅仍坚持原答。

二、多重历史解读维度

1. 政治生存策略论: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这种表现可能是刘禅为消除司马昭猜忌的“自保之术”。魏国对亡国君主的警惕程度极高,此前曹髦事件即为警示。刘禅的“愚钝”表演符合“韬晦”的生存智慧。

2. 性格决定说陈寿在《三国志》评其“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暗示其缺乏政治主见。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宠信黄皓导致朝政混乱,投降前的“舆榇自缚”行为也显示其软弱性格。

3. 史料书写争议:裴松之注引的《汉晋春秋》属于东晋史书,存在以蜀汉为正统的倾向。同时期《魏略》记载刘禅在洛阳“举动不得自由”,可能与“乐不思蜀”的记载形成互文。

三、延伸历史背景

1. 亡国待遇对比:与孙皓投降后遭晋武帝羞辱不同,刘禅获得“食邑万户,绢万匹”的优厚待遇,其子孙均获爵位。这种差异反映魏晋政权对蜀地残余势力的安抚政策。

2. 文化象征演变:宋代以后,“乐不思蜀”完成从历史事件到成语的转化。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将其上升为“亡国之君不知耻”的道德批判案例,而现代史学更关注权力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塑造。

3. 考古佐证:成都武侯祠现存清代重塑的刘禅像,其形象明显弱化,而同时期刘备、诸葛亮塑像则威仪庄严,体现后世的价值评判。2012年洛阳出土的曹魏时期贵族墓葬中,发现有疑似蜀地风格的乐舞俑,或为当时文化交流的物证。

该典故实质反映专制政治下亡国君主的生存困境,既有个人性格因素,也有时代政治生态的强制性。历代对其不同角度的诠释,恰好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认知标本。

文章标签:刘禅

上一篇:皇甫嵩镇压黄巾 | 下一篇:谢安从容镇朝局

钟会姜维谋反败亡

三国姜维

钟会与姜维谋反败亡是三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军事事件,发生在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的联合叛乱及其迅速覆灭。以下从背景、过程、败亡

黄盖诈降烧曹军

三国黄盖

黄盖诈降烧曹军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计策,发生在公元208年。这一事件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是周瑜、黄盖等人针对曹操大军策划的火攻战

周瑜巧施苦肉计

三国周瑜

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周瑜并未实施过"苦肉计",这一情节实际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历史上与苦肉计相关的关键史实和延伸知识如下:1. 史

司马炎受禅建晋朝

三国司马炎

司马炎受禅建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与西晋王朝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265年,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均具有深刻的历史

刘禅蜀汉兴衰史

三国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后主。其统治时期的蜀汉兴衰是三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依据《三国志》等史料

刘禅:蜀汉后主的治国之难

三国刘禅

刘禅作为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其治国生涯始终处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中,体现出亡国之君特有的历史困境。从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个人能力等多维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