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景延广十万横磨剑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4790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景延广十万横磨剑”典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景延广的豪言壮语,其背景与历史细节如下:

景延广十万横磨剑

1. 历史背景

政局动荡: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夺取政权,向契丹称臣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其子石重贵继位后,景延广主张强硬对抗契丹,拒绝称臣,引发两国冲突。

军事对峙:契丹以“称孙不称臣”为由南下侵晋,景延广作为统帅,亟需提振士气,故以“横磨剑”之喻宣示武力。

2. “十万横磨剑”解读

豪言壮语:景延广宣称后晋有“十万口横磨剑”(指精锐战士),威胁契丹若来犯将付出惨重代价。此语出自《旧五代史·景延广传》,凸显其强硬姿态。

武器象征:横磨剑指反复锻造的利刃,喻指训练有素的军队。五代时期武器工艺进步,剑成为将领权威象征,此言亦含实战威慑。

3. 后续影响

战争爆发:此言激怒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导致945年契丹大举南侵。虽初期晋军取胜(如阳城之战),但最终因将领杜重威投降,后晋947年灭亡。

景延广结局:兵败后,拒降契丹,自扼喉咙而死,时人评价其“勇而寡谋”。

4. 历史评价

争议性人物欧阳修《新五代史》批评其“一言之忿,犯天下之大险”,认为言辞激进加速后晋覆灭。但亦有人赞其气节,如陆游以“景延广之横磨大剑,吾固知其为英概”称之。

军事史意义:反映五代军阀依仗私兵(如横磨剑所指精锐)的特点,以及外交冒进的教训。

5. 延伸知识

五代军事:后晋军制依赖藩镇兵力,景延广所率多为牙兵(亲兵),战斗力强但易形成将领专权。

契丹视角:耶律德光利用后晋内部分裂(如景延广与桑维翰之争)南下,最终改国号辽,短暂统治中原。

此事件浓缩了五代政权更迭的典型特征:武将跋扈、外交失策与民族矛盾交织,景延广的豪言成为悲剧性历史的注脚。

文章标签:磨剑

上一篇:鱼俱罗:唐朝名将的悲壮一生 | 下一篇:抗金名将吴玠传

边镐失楚丧南唐威

五代十国边镐

边镐是南唐后期的重要将领,其失利对南唐国势的衰落产生了直接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边镐的军事地位与背景边镐在南唐元宗李璟时期崭露头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李嗣源(867年-933年),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被后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后改名,是后唐第

杜重威降契丹丧国

五代十国刘知远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投降契丹(辽朝)的行为直接加速了后晋的灭亡,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叛降案例。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周行逢割据武平军

五代十国宋太祖

周行逢是五代十国后期割据武平军(今湖南大部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军阀。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公元10世纪中叶,正值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崛起的混乱时期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地方割据政权在中央权威衰微时的崛起过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一、背景与早年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