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吴玠传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7354次历史人物 ► 吴玠
抗金名将吴玠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与其弟吴璘并称“吴氏兄弟”,是南宋川陕防线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在宋金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擅长山地防御战,以少胜多的战例频出,堪称南宋初期军事支柱。
一、早期经历与崛起
吴玠出身将门,少年从军,早年追随名将曲端,在西北与西夏作战中崭露头角。靖康之变后,金军大举南侵,吴玠被调往川陕前线,成为张浚麾下重要将领。1130年富平之战中,宋军因内部不和惨败,唯独吴玠率部有序撤退,保存了西线宋军主力,奠定了其在川陕战场的核心地位。
二、和尚原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
1131年,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兀术)率十万大军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企图打开入蜀通道。吴玠仅以数千兵力据险死守,利用地形设伏,以克制金军骑兵,并断其粮道。最终金军溃败,兀术身中两箭,狼狈逃窜。此战是南宋首次对金军的大捷,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仙人关之战:巩固川陕防线
1134年,金军集结大军再攻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吴玠与弟弟吴璘协同防守,采用“垒石为城、深沟高垒”的战术,并利用夜袭扰乱金军。激战数日后,金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战彻底粉碎了金军由陕西入蜀的战略意图,稳固了南宋西部防线。
四、军事思想与治军特点
1. 山地防御专家:吴玠擅长利用秦岭、巴山地形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以步制骑,尤其重视与滚木礌石的配合。
2. 严明军纪:他主张“兵贵精不贵多”,士兵未经训练不得出战,并注重赏罚分明,深得军民拥戴。
3. 屯田自给:为解决后勤问题,他在前线屯田,减轻百姓负担,使军队能长期固守。
五、历史评价与晚年
吴玠因功累官至四川宣抚使,但长期征战使其积劳成疾,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年仅47岁,谥号“武安”。朱熹曾评价:“吴玠兄弟当时最为善将。”其弟吴璘继承遗志,继续镇守川陕,吴氏家族成为南宋西线抗金的支柱。
吴玠的军事成就不仅在于战术创新,更在于他构筑的防御体系为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尽管后世对其关注不及岳飞、韩世忠,但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若无吴玠,蜀地早陷,南宋或亡于金人之手。他的事迹在《宋史·吴玠传》及《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详载,是研究南宋军事史的关键人物。
文章标签:吴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