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抗金名将吴玠传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7354次
历史人物 ► 吴玠

抗金名将吴玠

抗金名将吴玠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与其弟吴璘并称“吴氏兄弟”,是南宋川陕防线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在宋金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擅长山地防御战,以少胜多的战例频出,堪称南宋初期军事支柱。

一、早期经历与崛起

吴玠出身将门,少年从军,早年追随名将曲端,在西北与西夏作战中崭露头角。靖康之变后,金军大举南侵,吴玠被调往川陕前线,成为张浚麾下重要将领。1130年富平之战中,宋军因内部不和惨败,唯独吴玠率部有序撤退,保存了西线宋军主力,奠定了其在川陕战场的核心地位。

二、和尚原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

1131年,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兀术)率十万大军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企图打开入蜀通道。吴玠仅以数千兵力据险死守,利用地形设伏,以克制金军骑兵,并断其粮道。最终金军溃败,兀术身中两箭,狼狈逃窜。此战是南宋首次对金军的大捷,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仙人关之战:巩固川陕防线

1134年,金军集结大军再攻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吴玠与弟弟吴璘协同防守,采用“垒石为城、深沟高垒”的战术,并利用夜袭扰乱金军。激战数日后,金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战彻底粉碎了金军由陕西入蜀的战略意图,稳固了南宋西部防线。

四、军事思想与治军特点

1. 山地防御专家:吴玠擅长利用秦岭巴山地形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以步制骑,尤其重视与滚木礌石的配合。

2. 严明军纪:他主张“兵贵精不贵多”,士兵未经训练不得出战,并注重赏罚分明,深得军民拥戴。

3. 屯田自给:为解决后勤问题,他在前线屯田,减轻百姓负担,使军队能长期固守。

五、历史评价与晚年

吴玠因功累官至四川宣抚使,但长期征战使其积劳成疾,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年仅47岁,谥号“武安”。朱熹曾评价:“吴玠兄弟当时最为善将。”其弟吴璘继承遗志,继续镇守川陕,吴氏家族成为南宋西线抗金的支柱。

吴玠的军事成就不仅在于战术创新,更在于他构筑的防御体系为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尽管后世对其关注不及岳飞韩世忠,但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若无吴玠,蜀地早陷,南宋或亡于金人之手。他的事迹在《宋史·吴玠传》及《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详载,是研究南宋军事史的关键人物。

文章标签:吴玠

上一篇:景延广十万横磨剑 | 下一篇:元朝推行科举制度

元祐更化旧制复

宋朝元祐

元祐更化是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以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为首的政治集团对神宗朝王安石新法的全面废止与旧制恢复的重要政治事件。其核心背景与内

苏辙稳健政论家

宋朝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苏辙的政论以稳健

宋神宗西征失败

宋朝宋神宗

宋神宗西征主要指的是熙宁年间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尤其是1081年的“五路伐夏”战役。这次大规模征伐以宋军惨败告终,成为北宋经略西北的重要转折点。 一、

澶渊之盟宋辽和

宋朝资治通鉴

澶渊之盟(1005年)是北宋与辽国在长期战争后签订的里程碑式和约,标志着宋辽进入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该盟约的签订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其内容和背

吴玠仙人关大捷

宋朝吴玠

吴玠仙人关大捷是南宋初年抗金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发生于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此战是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依托险要地形,成功

吴玠蜀道抗金

宋朝吴玠

吴玠蜀道抗金是南宋初年抵御金军入侵的关键战役之一,展现了南宋军民在川陕地区的顽强抵抗。吴玠与弟弟吴璘凭借蜀道天险,多次击退金军,稳定了南宋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