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隋军征讨流求(台湾)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6-22 | 阅读:4547次
历史人物 ► 明郑

隋朝对流求(今台湾)的征讨是早期中国王朝经略东南沿海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以下是基于史料《隋书·流求国传》等的梳理与分析:

隋军征讨流求(台湾)

一、历史背景

1. 隋朝的东南扩张政策

隋炀帝继位后,在巩固北方政权的同时,积极推动对南方及海上势力的经略。此前,隋灭南陈(589年)后已控制福建沿海,流求成为下一个目标。隋人称台湾为"流求",可能与当地土著语言音译有关(一说为"琅峤"转音)。

2. 前期探索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首次抵达流求北部(今基隆一带)。因语言不通,仅俘获一名土著返回。

二、三次军事行动

1. 第一次征讨(大业四年,608年)

朱宽再次奉命"慰抚"流求,但当地部落酋长拒绝臣服。朱宽武力掳掠数名居民及布甲而还,此次行动规模较小。

2. 第二次征讨(大业五年,609年)

虎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州率东阳兵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渡海出征。舰队经高华屿(今澎湖花屿)、鼊屿(今奎辟岛)抵达流求西岸。

- 作战过程:隋军与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的军队交战,攻破其都邑栅城(可能在今台南一带),斩渴剌兜,俘获男女数千人。

- 战后影响:隋军将俘虏的流求人迁至福建,部分安置于福庐山(今福清市),这是史载最早的大陆系统性移民台湾行动。

3. 第三次行动(大业六年,610年)

陈稜再度出巡流求,主要目的为巩固前次战果,但史料记载简略,可能未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争议与证据链

1. 流求的地理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隋代"流求"可能指琉球群岛,但《隋书》记载的航程("五日而至")、物产(多椰树、藤编)、作战方式(部落使用石斧、骨簇)等均更符合台湾特征。澎湖唐代属泉州府,进一步佐证隋军航线。

2. 军事技术的代差

隋军装备铁制武器与铠甲,而流求人仍处于石器时代,据《隋书》载其"有刀矟剑铍之属,然刃皆薄小",这种技术差距导致战役呈一边倒态势。

四、历史意义与局限

1. 短暂的控制

隋朝的经略未建立长期行政机构,战后仍以羁縻为主。唐代杜佑《通典》称流求"自陈稜诛其王后,遂绝",反映实际影响力有限。

2. 航海技术的突破

隋军舰队横跨台湾海峡(最短处约130公里),证明当时中国已掌握季风航海技术。陈稜的出征路线成为后世"针路簿"的重要参考。

3. 文化影响

俘虏带入大陆的流求人促进了两岸早期文化交流,《隋书》记载的"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习俗,与台湾原住民纹身传统相符。

此次征伐是中原政权第一次对台湾的成规模军事行动,虽未实现长期统治,但为宋元时期澎湖巡检司的设立及明郑政权开发台湾提供了历史依据。考古发现的隋五铢钱在台南出土,也印证了这段历史接触。

文章标签:

上一篇:北周武帝灭佛 | 下一篇:李思训金碧山水画

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朝杨坚

隋朝创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七年(587年)下诏分科取士,标志着科举制的雏形诞生;隋炀帝大业

隋炀帝挥霍无度传闻

隋朝杨广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以奢侈浪费著称的君主,但其“挥霍无度”的记载需结合史料辩证看待,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事迹与评价: 一、大兴土木与劳役征发1. 营

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探究

隋朝长孙晟

隋朝(58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统一王朝,其外交政策以"远交近攻"为核心,通过军事威慑、贸易往来和文化输出构建了复杂的国际关

张衡谏停汾阳宫

隋朝张衡

关于“张衡谏停汾阳宫”一事,现存史书中并无直接记载。这一标题可能混淆了历史人物或事件,需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辨析:1. 人物考辨 张衡(78-139年)为东汉

隋军征讨流求(台湾)

隋朝明郑

隋朝对流求(今台湾)的征讨是早期中国王朝经略东南沿海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以下是基于史料《隋书·流求国传》等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