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悔过承祖训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17 | 阅读:5531次历史人物 ► 太甲
“太甲悔过承祖训”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太甲》篇,记载了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从昏庸到醒悟、最终成为明君的历史故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继位初期因年轻气盛,不遵祖制,暴虐昏庸。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他“不明居丧之礼,乱德”,导致朝政混乱。辅政大臣伊尹多次劝谏无效后,将其放逐至桐宫(商汤陵墓所在地),令其反思。
2. 悔过过程
太甲在桐宫三年间,通过研读祖父商汤的典训(如《伊训》《肆命》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尚书·太甲中》记载他“克终允德”,即真正践行了美德。伊尹见其悔悟,亲自迎回并还政,太甲自此勤政爱民,商朝中兴。
3. 祖训的核心内容
商汤的训诫强调“德政”与“天命”:
“惟天无亲,克敬惟亲”:天命无常,唯有敬德者才能保有天下。
“民罔常怀,怀于有仁”:民心向背取决于君主是否仁德。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治国需循序渐进,注重根基。
4. 政治与思想意义
儒家典范:孔子将太甲故事作为“改过迁善”的典型,后世列为“帝王教科书”。
君权制约:伊尹放逐君主的行为,体现了早期儒家“以道事君”的臣权思想,与后世“废昏立明”传统相关。
历史争议:古本《竹书纪年》称伊尹篡位、太甲杀伊尹夺权,但主流史料以《尚书》为正统记载。
5. 延伸知识
桐宫所在地:一说为河南偃师商汤陵,一说为山西闻喜,与商族早期活动区域相关。
《太甲》篇真伪:现存《尚书·太甲》为东晋梅赜所献伪古文,但内容与先秦文献(如《孟子》)引述一致,可能保留部分真实史料。
对后世影响:明代张居正《帝鉴图说》将太甲故事绘为《桐宫悔过》,用以教育幼帝。
这一事件反映了早期中国政治中“德治”传统的形成,以及君主权力与道德约束的复杂关系,为后世提供了“纳谏—改过”的治理范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设立宣政院辖西藏 | 下一篇:秦朝文字统一与简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