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商周盟津会诸侯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2 | 阅读:2496次
历史人物 ► 比干

商周之际的"盟津会诸侯"是周武王伐纣前的重要政治军事动员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根据《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其主要史实如下:

商周盟津会诸侯

一、历史背景

1. 商纣王统治后期暴虐无道,杀比干、囚箕子,导致诸侯离心

2. 周族经过文王时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积累,已具备伐商实力

3. 武王继位后第九年(一说十一年),趁商军主力征讨东夷之机策划北伐

二、盟津之会详情

1. 地点考证: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黄河渡口,为当时军事要冲

2. 参与方:除周本部军队外,史载"八百诸侯"前往会盟,实际应包括庸、蜀、羌、髳等方国部落

3. 军事规模:出土利簋铭文提及"甲子朝岁鼎克昏",印证了《尚书·泰誓》记载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

三、事件意义

1. 政治试探:通过观察诸侯响应程度,评估伐商时机成熟度

2. 军事演练:《竹书纪年》记载"观兵于孟津",实为渡河作战预演

3. 盟誓仪式:制定《泰誓》宣告纣王罪状,确立军事同盟合法性

四、后续发展

1. 因占卜不吉(一说等待更好时机),武王暂时退兵

2. 两年后(公元前1046年)再次出兵,最终在牧野之战击败商军

3. 开创"诸侯不期而会"的政治传统,为后世"汤武革命"理论提供范例

考古佐证: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其铭文明确记载甲子日牧野之战与天文现象对应,为盟津会诸侯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清华简《系年》等新出文献显示,当时可能还存在多支反商势力协同行动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八百诸侯"应是概数,反映周人阵营的广泛性,实际参与者数字可能存在夸张。

文章标签:诸侯

上一篇:虎门销烟震中外 | 下一篇:虢石父擅权误国

后羿代夏又失政

夏商伯明氏

后羿代夏又失政是中国上古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权更迭事件,反映了夏朝中期的政治动荡。以下从背景、过程、结局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与

夏桀暴政亡国

夏商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其昏庸残暴的统治直接导致夏朝灭亡。作为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奢侈荒淫,劳民伤财 桀

祖甲改制革新

夏商祖甲

祖甲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位时期约为公元前12世纪。他的统治以“改制革新”著称,是商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改革者。以下是其主要改革内容和历史背景

皋护国运抗外敌

夏商大禹

“皋护国运抗外敌”这一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中皋陶及其后裔在保卫国家、抵御外患方面的贡献。皋陶是上古时期舜帝和夏禹时代的著名贤臣,被尊为“

比干忠谏遭剖心

夏商比干

比干是商朝末年的著名忠臣,商纣王的叔父(一说为纣王庶兄),因其屡次直谏暴虐无道的纣王,最终遭到剖心酷刑而亡。这一事件在《史记·殷本纪》《韩诗外

比干谏纣剖心

夏商比干

比干谏纣剖心是中国古代商朝末年著名的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殷本纪》等古籍中,体现了忠臣直谏与暴君残暴的典型冲突,其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