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东南互保协议签订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3049次
历史人物 ► 慈禧

东南互保协议是清末庚子事变期间(1900年),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的区域性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如下:

东南互保协议签订

背景

1. 义和团运动与清廷态度: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发展迅速,清廷内部以端王载漪刚毅为首的排外派主张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命令各省督抚对列战。

2. 地方督抚的反对:东南地区督抚如刘坤一、张之洞认为盲目排外会导致列强大规模入侵,尤其在南方经济重心地区可能引发灾难。他们主张“东南自保”,以维持区域稳定。

3. 列强的需求:英、美等国希望保护其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利益,避免冲突扩大到南方,因此支持东南督抚的自保行动。

协议内容

1. 不执行清廷宣战命令: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拒绝执行《宣战诏书》,宣称其为“矫诏”,不予承认。

2. 维持地方秩序:东南各省承诺镇压境内义和团,保护外国侨民和商埠安全,避免列强军事介入。

3. 列强的承诺:英国通过《保护东南各省章程》,承诺不派兵进入长江流域,其他国家如美、日、德等随后默许。

4. 联合行动:参与互保的省份包括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广(湖北、湖南)、两广(广东、广西)及闽浙(福建、浙江)等,形成事实上的“自治”状态。

影响

1. 中央权威削弱:互保暴露了清廷对地方控制的崩溃,显示汉族督抚(如湘淮系势力)已成为实际决策者,为后来辛亥革命中地方脱离中央埋下伏笔。

2. 经济免于破坏:东南地区避免战争,上海等通商口岸正常运转,民族工商业(如张謇的大生纱厂)得以发展。

3. 列强对华政策调整:互保使列强意识到中国地方势力的重要性,战后《辛丑条约》谈判中,李鸿章奕劻等务实派被重新启用。

4. 清末新政的推动:互保派督抚如张之洞、袁世凯在战后成为新政主力,推动立宪、废科举等改革,但未能挽救清王朝。

争议与局限

1. 合法性争议:互保实质上违背了清廷“勤王”命令,但慈禧事后默许,反映出清廷的软弱。

2. 区域不平衡:北方因战争遭受重创(如京津被占),而南方相对安定,加剧了南北分化。

3. 民族主义视角批评:部分观点认为互保是“割据卖国”,但亦有人认为其避免了更大灾难。

东南互保是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内外压力下的政治分裂与务实外交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互保协议

上一篇:仇英绘画名家 | 下一篇:启承父业建夏朝

辛酉政变与清廷权力重组事件回顾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1861年)是清朝晚期一次关键的政治权力更迭事件,标志着慈禧太后登上权力巅峰,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如下: 一、背景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清朝丁汝昌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是清朝与日本明治政府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爆发的全面战争,清军惨败的根源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朝丁汝昌

北洋舰队是清朝晚期组建的一支近代化海军力量,其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也是中国近代海权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北洋舰队的组建与规模

清末新政尝试改革

清朝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901—1911年)是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场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

清朝慈禧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推动的两场重要改革运动,两者在时间、内容和影响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从背景、内容、失败

慈禧挪用军费庆寿

清朝慈禧

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庆寿是晚清历史中备受争议的事件,主要涉及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为筹办六十岁寿辰(1894年11月)而调用海军经费的行为。以下依据史实分点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