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罗隐讥讽咏蜂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8761次
历史人物 ► 罗隐

罗隐的《蜂》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讽刺诗,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劳与收获的不对等,影射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全诗如下:

罗隐讥讽咏蜂诗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歌的讽刺内涵

1. 劳动与剥削的批判:蜜蜂终日采蜜,最终成果却被他人占有,暗喻劳动者被剥削的现实。唐代社会底层百姓赋税沉重,诗人以此讽刺统治阶层不劳而获。

2. 反问句的力度:末句“为谁辛苦为谁甜?”以质问形式直击社会不公,强化了批判效果,与罗隐其他讽刺诗(如《鹦鹉》《雪》)风格一脉相承。

3. “风光”的双关:表面写蜜蜂占据花丛,实则暗指权贵垄断资源。

历史背景与罗隐的创作风格

罗隐的处境:晚唐社会动荡,罗隐科举十试不第,对阶级矛盾有深刻观察。他的诗常以物喻人,语言犀利,如《帝幸蜀》讽刺帝王逃难时的虚伪。

咏物诗的讽刺传统:唐代咏物诗常寄托政治批评,如杜牧《早雁》借雁喻流民,罗隐此诗延续了这一传统。

扩展知识

1. 蜜蜂的象征演变:先秦《诗经》中蜂多为形象(如《小雅·小旻》“螟蛉有子”),罗隐反其道而行,赋予其劳动者符号。

2. 后世化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句式可能受此诗启发,但主题迥异。

3. 社会科学视角:诗中“劳动异化”现象可与马克思理论对照,体现古代诗人对阶级问题的朴素认知。

罗隐通过寥寥二十八字,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社会批判,展现了晚唐讽刺诗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

文章标签:咏蜂诗

上一篇:杨谅晋阳起兵事 | 下一篇:南唐灭楚复失

王维隐居辋川庄

唐朝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庄,这一时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其佛学思想与自然审美深度结合的阶段。以下从历史

韦应物滁州西涧幽

唐朝滁州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滁州西涧》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取向与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以下从诗歌内

罗隐讥讽咏蜂诗

唐朝罗隐

罗隐的《蜂》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讽刺诗,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劳与收获的不对等,影射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全诗如下:《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唐蕃会盟碑刻立

唐朝崔植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重要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双方在9世纪初的政治和解与文化交往。该碑刻立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位于今西藏

罗隐讥讽咏蜂诗

唐朝罗隐

罗隐的《蜂》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讽刺诗,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劳与收获的不对等,影射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全诗如下:《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罗隐赠妓云英诗

唐朝罗隐

罗隐的《赠妓云英》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巧妙的反问手法著称。此诗反映了罗隐的落魄境遇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同时也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