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唐蕃会盟碑刻立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3724次
历史人物 ► 崔植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吐蕃之间重要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双方在9世纪初的政治和解与文化交往。该碑刻立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位于今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以下是其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的详细分析:

唐蕃会盟碑刻立

一、历史背景

1. 唐蕃关系演变

唐朝与吐蕃自7世纪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641年)和金城公主(710年)后,两国形成“甥舅关系”,但围绕西域、河西走廊等地的争夺不断。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衰退,吐蕃趁机扩张,甚至一度攻陷长安(763年)。至9世纪初,双方均因内忧外患寻求缓和。

2. 会盟过程

- 初次会盟: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使者论讷罗赴长安,与唐朝宰相崔植等盟誓。

- 二次会盟:822年,唐使刘元鼎抵达逻些(今拉萨),与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可黎可足)会盟。

- 刻碑立约:823年,碑文以汉藏双语刻立,强调“社稷如一”“永无沦替”。

二、碑文内容与特点

1. 双语对照

碑阳为汉藏对照盟约,碑侧记载唐蕃使臣姓名及职位。藏文部分反映了吐蕃官方文书的特点,汉文则沿用唐代骈文体例。

2. 核心条款

- 划定边界(唐承认吐蕃占据维州等地)。

- 互不侵犯,禁止收纳对方逃亡人口。

- 开放互市,保障使臣往来安全。

3. 文化象征

碑文称唐朝皇帝为“大蕃神圣赞普之舅”,吐蕃赞普为“大唐皇帝之甥”,延续了和亲塑造的亲属称谓,强化政治合法性。

三、历史意义

1. 边疆治理的典范

会盟通过非武力手段解决冲突,是古代中国“羁縻政策”的实践,体现多元一体的边疆秩序。

2. 汉藏交流的实证

碑文双语书写反映了吐蕃对唐文化的吸收,藏文书法受汉地碑刻影响,而吐蕃的盟誓仪式(如献血为誓)亦被唐人记录。

3. 后世影响

尽管843年吐蕃内乱导致协议失效,但此碑成为元明清三代中央政权治理西藏的历史依据之一。清康熙帝曾派人拓印碑文,作为主权佐证。

四、延伸知识

考古发现:碑高4.78米,195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文部分对研究古藏语语法及吐蕃职官制度有重要价值。

国际视角:同时期欧洲的《凡尔登条约》(843年)同样通过条约分割领土,反映中世纪欧亚大陆共有的“盟约外交”模式。

唐蕃会盟碑不仅是和平的象征,更是研究唐代民族关系、语言变迁和边疆史的一手史料,其立碑过程及文本内涵均体现了古代东亚的国际秩序观念。

文章标签:会盟碑

上一篇:梁士彦谋反伏诛 | 下一篇:刘守光称燕帝

王维隐居辋川庄

唐朝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庄,这一时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其佛学思想与自然审美深度结合的阶段。以下从历史

韦应物滁州西涧幽

唐朝滁州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滁州西涧》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取向与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以下从诗歌内

罗隐讥讽咏蜂诗

唐朝罗隐

罗隐的《蜂》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讽刺诗,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劳与收获的不对等,影射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全诗如下:《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唐蕃会盟碑刻立

唐朝崔植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重要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双方在9世纪初的政治和解与文化交往。该碑刻立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位于今西藏

唐蕃会盟碑刻立

唐朝崔植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重要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双方在9世纪初的政治和解与文化交往。该碑刻立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位于今西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