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东方朔妙谏武帝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844次
历史人物 ► 东方朔

东方朔妙谏武帝的典故展现了其机智善辩的性格和独特的劝谏艺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史实事件:

东方朔妙谏武帝

1. 智辩"怪哉"虫事件

据《太平广记》引《东方朔别传》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宫发现红色怪虫,东方朔巧妙将其与"冤气所化"的传说关联,暗示刑狱冤案问题。当武帝询问如何消除此虫,他答"以酒可消",隐喻宽仁政策能化解民间积怨,促使武帝审视司法弊端。

2. 谏止扩建上林苑

《汉书·东方朔传》详细记载其反对武帝扩建上林苑的谏言。他列出"三不可":侵占良田致民生凋敝、破坏生态有违天道、耗费国力影响边防,并引用"殷作九市而诸侯畔"的史鉴。虽未能阻止工程,但为后世留下经济地理与生态保护思想的早期范例。

3. 幽默讽谏求长生

针对武帝求仙问药,东方朔以"陛下取之为天,安得复入"暗讽长生虚妄。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他多次通过俳谐方式消解方士的荒诞言论,如拆穿"蓬莱仙药"谎言,体现了"谈言微中"的讽谏智慧。

4. 政治隐喻的运用

《汉书》载其用"目若悬珠,齿若编贝"赞美武帝却暗指其徒具仪表;以"水至清则无鱼"劝诫苛察之政。这些言论被唐代刘知幾评为"滑稽之雄",开创中国政治修辞学中"婉谏"传统。

延伸知识:

汉代"滑稽"指代机智谏臣群体,与《楚辞》"突梯滑稽"一脉相承。

东方朔将《诗经》讽谏传统戏剧化,影响后世"主文谲谏"的文学批评理论。

唐代杜甫"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诗句即化用其"陆沉于俗"的处世哲学。

这些事件共同构建了东方朔作为"避世金马门"的隐士型谏臣形象,其谏言兼具文学性、哲学性与现实针对性,反映了西汉中期知识分子在专制皇权下的生存智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尉缭献策助帝业 | 下一篇:三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发展

十常侍乱政祸国

汉朝韩悝

十常侍乱政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件,对汉朝政治造成严重破坏。十常侍指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

冯异大树将军

汉朝冯异

冯异,字公孙,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因治军严明、谦逊不争而获“大树将军”雅号。这一称号源于《后汉书》记载:诸将并坐论功时,冯异

隗嚣割据陇右

汉朝耿弇

隗嚣割据陇右是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重要的地方割据事件,反映出两汉之交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一、背景与崛起1. 新莽乱局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勤学典故的经典代表。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具体背景和细节可考据如下:一、历史背景与人物 匡衡(

东方朔智谏武帝

汉朝东方朔

东方朔智谏武帝的事迹主要载于《汉书·东方朔传》,通过诙谐机智的方式达到劝谏目的,体现了汉代谏官的独特智慧。其谏言策略与历史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东方朔智谏君王

汉朝东方朔

东方朔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诙谐机智和善谏著称。他的"智谏"主要体现在通过幽默、寓言或反讽的方式劝诫汉武帝,既达到进谏目的,又避免触怒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