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和珅贪腐案发被抄家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7 | 阅读:4907次
历史人物 ► 和珅

和珅贪腐案发被抄家是中国古代惩治腐败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嘉庆帝整肃吏治的决心。

和珅贪腐案发被抄家

1. 和珅的权力与贪腐

和珅(1750-1799)是乾隆朝权臣,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等要职,深得乾隆帝宠信。他利用职权构建庞大的贪腐网络,手段包括:

- 侵吞公款:利用主管财政的便利,贪污税银、赈灾款等国家收入。

- 受贿卖官:通过“议罪银”制度敛财,官员交钱即可减轻罪责,甚至买官升迁。

- 垄断商业:经营当铺、粮店等,利用权力排挤竞争对手。

- 勒索地方:各省进贡的珍宝常被其截留,部分纳入。

2. 案情爆发与抄家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嘉庆帝迅速行动:

- 罗列罪名:嘉庆帝颁布上谕,列举和珅二十条大罪,包括僭越(私藏珍宝逾制)、欺君、结党等。

- 抄家清单:查抄资产约值8亿至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至20年财政收入。具体包括:

- 金银:赤金580万两、银元宝940万个。

- 地产:良田8000顷,房产3000余间,含奢华的恭王府(部分建筑原属和府)。

- 珍宝:珍珠手串200余件、大东珠60颗,远超皇室规制。

- 迅速处决:为避免政局动荡,嘉庆帝赐和珅自尽(1799年正月十八),未公开凌迟以保全朝廷体面。

3. 历史影响与政治背景

- 整顿吏治:嘉庆帝借和珅案警示官僚体系,但受限于封建制度,贪腐问题未能根治。

- 财政补充:抄家所得缓解了国库空虚,但因镇压白莲教起义等开支,财政仍持续紧张。

- 权力重组:和珅倒台后,其党羽被清洗,嘉庆帝强化皇权,结束乾隆晚期权臣干政局面。

4. 延伸知识:和珅的敛财手段

- “议罪银”制度化:本为乾隆默许的创收方式,和珅将其变为系统性腐败工具。

- 情报网络:掌控内务府、密折系统,利用信息差胁迫官员行贿。

- 文化掠夺:强占《永乐大典》等珍本,部分藏书后归入皇室文库。

5. 后世评价

和珅案揭示清代中期官僚体系的系统性腐败,成为“宰肥鸭”式反腐的典型。其巨额财富反映权力缺乏制衡的恶果,而嘉庆帝的处置也体现了封建皇权对腐败的有限惩戒。现代研究者常以此案分析清代政治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

文章标签:

上一篇:抗倭援朝平壤大捷 | 下一篇:太康失国丧王权

清末新政尝试改革

清朝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901—1911年)是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场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

圆明园遭英法焚毁

清朝咸丰

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遗产实施的最严重破坏之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义和团席卷华北

清朝天津条约

义和团运动(1898-190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主要爆发于华北地区,对晚清政局和中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其兴起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

江南制造局创办

清朝李鸿章

江南制造局是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创办于1865年(同治四年),由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设立,最初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迁

和珅跌倒嘉庆饱

清朝和珅

“和珅跌倒,嘉庆饱”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形象地概括了清代嘉庆帝查抄权臣和珅家产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既是乾隆朝后期贪腐问题的集中爆发,也

和珅贪腐终倒台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其贪腐行为与最终倒台的过程,折射出清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皇权斗争的残酷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