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毛公鼎铭文记册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2 | 阅读:8035次
历史人物 ► 周宣王

毛公鼎铭文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内壁铸刻的铭文,共计499字(一说497字),为现存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对重臣毛公的册命,内容丰富,涉及西周政治制度、官职体系、册命仪式及思想观念,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一级史料。以下从多角度展开分析:

毛公鼎铭文记册命

一、铭文内容结构与核心信息

1. 背景陈述

铭文开篇追述文王、武王受天命建周,强调毛公先祖的辅佐之功,体现西周"天命—王权—世卿"的政治。周宣王以"丕显文武"开篇,意在突显统治合法性。

2. 册命程序

- 授职:毛公被任命为"政事大寮",总领王室内外事务,管辖卿事寮、太史寮及公族。

- 授权范围:包括军事(「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法律(「明刑」)、人事(「小子师氏」)等,反映西周官僚体系的复杂化。

- 赏赐:赐予秬鬯、玉环、车马等礼仪性物品,标志权力授予的仪式性。

3. 政治训诫

宣王要求毛公"勿壅律庶民",强调慎刑、勤政及对王命的绝对服从,体现西周"敬德保民"思想。

二、铭文的历史价值

1. 职官制度实证

提及"卿事寮""太史寮"等机构,与《周礼》记载互证。其中"公族"官职的记载可补传世文献之缺。

2. 册命仪轨再现

铭文完整呈现了"宣王命—臣拜稽首—受册佩玉—答扬王休"的册命流程,与《尚书·周书》中的册命文书格式高度吻合。

3. 语言文字意义

使用"虩""龏"等罕见金文字形,句式上多四字韵文,保留早期汉语语法特征(如宾语前置"粯盛唯蒦")。

三、相关考古与学术争议

1. 断代分歧

郭沫若主张宣王说(前827-前782),唐兰则认为属厉王时期(前877-前841),争议焦点在于"龚(共)王"的指代及字形演变。

2. 毛公身份考

学者或认为即《诗经·烝民》中的仲山甫(马瑞辰说),或考为畿内毛氏族(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暂无定论。

3. 流传经历

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出土,先后经陈介祺端方收藏,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劫掠,现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四、延伸:西周册命制度特点

1. 空间仪式

册命多在太庙或宣榭举行,毛公鼎铭文未提地点,但"中庭"记载与其他器物(如大克鼎)所述"庙廷"可对照。

2. "命书"载体

除青铜器外,简牍命书可能为原始文件(参考清华简《摄命》),但因材质难存世,金文成重要佐证。

3. 权力制衡

毛公权限虽大,但受"勿敢惷(蠢)政"的约束,反映西周"共治"传统对权臣的防范。

该铭文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管窥西周国家运作的密钥,其政治术语与思想表述直接影响后世儒家典籍的编纂。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夏桀宠妹喜误国 | 下一篇:战国末期统一前夜政治局势观察。

西周设立司徒司马职

西周周公

西周时期设立的司徒、司马等职官是周王室治理国家的核心官僚体系组成部分,反映了早期中国官僚制度的雏形。这些职官名称与职能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设置

周懿王国势渐衰

西周周朝

周懿王国势渐衰的历史背景与表现 周懿王(约前937—前892年在位)是西周第八位君主,其统治时期正值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周懿王时期的国势衰落主

青铜器铭文记功勋

西周周宣王

青铜器铭文记功勋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盛行于商周时期。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先

周人确立嫡长子继承

西周周公

周人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志着宗法分封体系的成熟,对后世王朝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

青铜器铭文记功勋

西周周宣王

青铜器铭文记功勋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盛行于商周时期。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先

周人发展农耕技术

西周周宣王

周人发展农耕技术的历程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革新与社会制度变革相辅相成。以下是周人农耕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背景:1. 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