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陆逊破刘备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4 | 阅读:8332次
历史人物 ► 刘备

陆逊刘备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史称夷陵之战(221—222年),又称猇亭之战。此战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而发动的战略进攻,最终被东吴名将陆逊以少胜多击败,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

陆逊破刘备

一、背景与起因

1. 荆州争端

荆州是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称帝后(221年),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倾全国之力伐吴。

2. 蜀汉的动员

刘备率军约5万(一说8万),联合武陵蛮族沙摩柯部,沿长江东进,初期连克巫县、秭归,直逼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求和被拒,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约5万抵御。

二、陆逊的战术与指挥

1. 坚守避战

陆逊分析蜀军士气高昂且占据上游地势,选择退守夷道、猇亭一带,依托险要筑垒防御,消耗蜀军锐气。刘备屡次挑战,吴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数月。

2. 气候与地形利用

夏季酷热,蜀军被迫将营寨移至山林间,连营数百里。陆逊察觉其营地分散、补给困难的弱点,决定反击。

3. 火攻破敌

222年闰六月,陆逊命将士持茅草火攻蜀营,火烧连营。蜀军大乱,吴军趁势猛攻,攻破40余营。刘备溃退至马鞍山,再遭围攻,最终仅率少数亲兵逃往白帝城

三、战役结果与影响

1. 蜀汉的衰落

蜀军损失惨重,将领张南、冯习及蛮王沙摩柯战死,士兵“尸骸塞江而下”。刘备次年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战略,重启“联吴抗曹”。

2. 东吴的巩固

此战保住了东吴对荆州的控制,陆逊因功升任上大将军。孙权此后集中兵力对抗曹魏,229年称帝。

3. 三国均势形成

夷陵之战后,三国疆域基本稳定。曹魏虽强,但吴蜀联盟恢复,形成长期对峙局面。

四、军事与历史评价

1. 陆逊的才能

陆逊以书生领兵,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其“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成为后世经典。《三国志》评其“忍辱负重,终济大业”。

2. 刘备的失误

刘备轻敌冒进,忽视地形与后勤压力。连营布阵违反《孙子兵法》“依山阻水”原则,被火攻克制。诸葛亮事后叹道:“若法正(谋士,已故)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3. 历史争议

有学者认为刘备伐吴是为夺回荆州而非单纯复仇,但其战略目标与情感因素交织,加速了失败。

延伸知识

八阵图的传说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夔门布“八阵图”阻吴军追击,但《三国志》未载,应为后世附会。

夷陵地名变迁

今湖北宜昌夷陵区保留古战场遗址,猇亭区建有夷陵之战纪念地。

夷陵之战是冷兵器时代防守反击的典范,也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标志着三国军事同盟的彻底重组。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景帝平定吴楚之乱 | 下一篇:贾后干政乱朝

群英荟萃汉寿亭

三国刘备

"群英荟萃汉寿亭"这一题目中的"汉寿亭"应指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从历史考证角度,可梳理以下几点关键信息:1. 爵位性质考辨汉寿亭侯是东汉建安五年(公

鲁肃的忠诚和策士之道

三国鲁肃

鲁肃作为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谋士与政治家,其忠诚与策士之道在历史中展现出独特的光芒。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一、忠诚的核心:对

刘禅继位与治国之路

三国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刘备之子,于223年刘备病逝后继位,成为蜀汉第二位皇帝。其治国之路充满争议,既有传统史书对其“庸懦

孙权:江东霸主,三桓之首

三国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229年称帝)。作为“江东霸主”和“孙氏三桓”(孙坚、孙策、孙权)

群英荟萃汉寿亭

三国刘备

"群英荟萃汉寿亭"这一题目中的"汉寿亭"应指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从历史考证角度,可梳理以下几点关键信息:1. 爵位性质考辨汉寿亭侯是东汉建安五年(公

刘备:仁德之君,蜀汉开国皇帝

三国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开国皇帝。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以其仁德爱民、复兴汉室的理想著称,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