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乐毅伐齐连胜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8 | 阅读:6519次
历史人物 ► 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燕国联合五国攻齐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为报齐宣王破燕之仇(前314年齐趁燕国内乱攻占燕都,导致燕王哙与子之),重用乐毅为将,发动了对齐国的全面进攻。以下是关键史实与扩展分析:

乐毅伐齐连胜

一、战前背景

1. 燕国积蓄力量: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贤,乐毅自魏入燕,推行改革,训练军队,联合赵、魏、韩、秦、楚等国形成反齐联盟。

2. 齐国树敌广泛:齐湣王灭宋(前286年)后野心膨胀,南侵楚,西胁三晋,引发诸侯忌惮。孟尝君田文因与齐湣王矛盾出走魏国,促成魏燕合作。

二、战争过程

1. 济西之战(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大破齐军主力,齐将触子战败逃亡。此役后诸国撤兵,乐毅独率燕军深入齐境。

2. 连克七十余城:燕军采取安抚政策,禁止掳掠,半年内攻占临淄外绝大部分城邑,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两城未下。

3. 齐湣王败亡:齐湣王辗转逃至莒,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其子法章隐姓埋名,后于莒被拥立为齐襄王。

三、战略分析

1. 乐毅的怀柔政策:减免赋税,废除苛法,尊重齐地风俗,瓦解齐人抵抗意志。这与后来田单复国时利用民族主义形成对比。

2. 长期围困战术:对莒和即墨采取围而不攻策略,持续五年(前284-前279年),意图通过断粮和经济封锁迫使守军投降。

四、战争转折

1. 燕惠王猜忌:前279年燕昭王去世,惠王中齐国,以骑劫替换乐毅。乐毅投奔赵国,燕军士气大跌。

2. 田单反攻:即墨守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迎齐襄王回临淄,齐国虽复国但元气大伤。

五、历史影响

1. 燕国崛起昙花一现:燕国虽短暂成为东方霸主,但因用人失误丧失战果,此后再无力主导中原局势。

2. 齐国衰败:虽复国却失去与秦抗衡的实力,为秦统一创造条件。齐襄王及其子齐王建奉行绥靖政策,最终在前221年不战降秦。

3. 纵横家实践案例:此役是合纵连横策略的典型战例,展示了外交联盟与军事行动的配合。

乐毅伐齐体现了战国中期列国博弈的复杂性,其胜利得益于燕昭王-乐毅的君臣信任与精准战略,而失败则凸显了战国政治中君权更迭与人才猜忌的致命性。《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详尽阐述了攻齐方略,成为研究战国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这一事件也促成了后来燕赵长期对抗的格局,间接影响了长平之战的战略态势。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显王苏秦张仪 | 下一篇:赵高:秦朝的权谋政治家

李悝变法强魏

春秋战国李悝

李悝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由魏文侯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又名李克)主持推行,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变革增强魏国国力,使之

韩非著书论法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宗室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韩非子》共55篇,系统阐述了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法治理论,对

孙庞斗智马陵战

春秋战国大名

孙庞斗智马陵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对决,发生于公元前341年,是齐魏争霸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孙膑与庞涓两位军事天才的巅峰较量,也深刻影响了

商鞅变法秦富强

春秋战国商鞅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改革,其核心内容以法治代替礼治,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重塑国家机器。据《商君书》与《史记》记载,改革始于公元

乐毅伐齐复国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伐齐复国是战国时期燕国为报复齐国而发起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是燕昭王联合五国攻齐的核心战役,其背景、

乐毅伐齐复燕计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伐齐复燕计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主导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核心目标是联合五国之力击溃齐国,为燕昭王复仇并恢复燕国疆土。这一事件发生于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