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张翰莼鲈思乡愁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8-06 | 阅读:3392次
历史人物 ► 庄子

张翰“莼鲈之思”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思乡典故,出自西晋文士张翰的轶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本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洛阳为官期间,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感叹“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随即辞官归乡。这一典故体现了以下深层内涵:

张翰莼鲈思乡愁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

1. 西晋士人心态:张翰生活在政治动荡的八王之乱前夕,其辞官行为既是对江南故土的眷恋,也暗含对北方政局危机的预感。后世学者如钱穆指出,这一时期南北方士人的地域认同逐渐强化。

2. 饮食符号化:莼菜与鲈鱼作为江南风物的代表,自六朝起被赋予文化象征。陆机《吴趋行》亦有“莼羹不足贵,鲈鱼自可珍”的描写,形成“江南意象”的经典组合。

3. 道家思想影响:张翰“适志”之说源自《庄子》,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自然、轻视功名的风气,与同时期“竹林七贤”的隐逸思想相呼应。

二、典故的历代演绎

1. 文学化传承:唐代李白《秋下荆门》中“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反用典故,宋代辛弃疾《水龙吟》则直引“休说鲈鱼堪脍”表达家国之忧。

2. 绘画表现:南宋《草窗韵语》绘本常见“秋风莼鲈”题材,明代吴门画派更将这一意象与文人雅集结合。

3. 地方认同强化明清时期苏州地方志特别强调张翰事迹,乾隆年间苏州太守宋荦立“思鲈亭”,使实物地标与文学典故相互印证。

三、现代学术解读

1. 文化地理学视角:学者葛剑雄指出,该典故反映了魏晋时期人口迁徙背景下,移民对原乡饮食记忆的情感依附。

2. 符号学分析:莼鲈从具体食物升华为“乡土中国”的文化符号,与张季鹰(张翰字)共同构成“士大夫精神家园”的隐喻。

3. 比较研究:类似意象在西方文学中可见于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但中国典故更强调士人政治选择与乡土情的关联。

这一典故的持久影响力,正源于其融合了地理、政治、饮食等多重文化维度,成为中国人表达乡愁的经典范式。唐代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中“雨来莼菜流船滑”等诗句,仍在延续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文章标签:

上一篇:借东风破曹军 | 下一篇:刘裕建立刘宋政权的历程

晋朝始祖司马炎传奇

晋朝司马炎

晋朝始祖司马炎的传奇一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与转折性的篇章。作为西晋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他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凭借家族的长期

张翰莼鲈思乡愁

晋朝庄子

张翰“莼鲈之思”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思乡典故,出自西晋文士张翰的轶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本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洛阳为官期间

孝子王祥卧冰录

晋朝王祥

"孝子王祥卧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出自《晋书·王祥传》及《二十四孝》典籍,其核心情节反映了传统儒家伦理中对孝道的极端推崇。以下基于史料记

晋安帝司马德宗

晋朝司马德宗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字德宗,东晋第十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母为陈归女。以下是关于晋安帝的历史事实与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一、即位

张翰莼鲈思乡愁

晋朝庄子

张翰“莼鲈之思”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思乡典故,出自西晋文士张翰的轶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本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洛阳为官期间

郭象注庄子玄谈

晋朝庄子

郭象注《庄子》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文献,代表了两晋时期玄学思想的高度发展。郭象(约252—312年)作为西晋著名学者,其《庄子注》不仅是对《庄子》文本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