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杜重威投降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9 | 阅读:6960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杜重威投降契丹是五代十国后期后晋朝政腐败、军事失利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叛变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最终导致后晋灭亡,契丹(辽国)短暂占据中原。以下是关键史实与分析:

杜重威投降契丹

一、背景与原因

1. 后晋内部矛盾

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称臣契丹为代价称帝,继任者出帝石重贵试图摆脱契丹控制,导致双方关系恶化。朝廷内部主战派(如景延广)与主和派斗争激烈,杜重威作为军事统帅态度摇摆。

2. 军事形势恶化

946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后晋主帅杜重威统领的北伐军屡战不利。晋军主力在滹沱河之战中受困,后勤断绝,士气崩溃。

3. 杜重威的个人野心

杜重威性格贪婪怯战,此前在镇州任职时已大肆敛财。面对契丹攻势,他企图以投降换取政治利益,甚至幻想仿效石敬瑭被契丹立为傀儡皇帝。

二、投降过程

滹沱河兵变

947年初,杜重威暗中派幕僚王靖向契丹请降,耶律德光许以"中原天子"之位。杜重威随即胁迫将士解甲投降,导致十余万晋军溃散。

契丹控制中原

杜重威引契丹军入汴梁(今开封),后晋灭亡。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但因契丹军队劫掠民财("打草谷"),激起中原反抗,辽军被迫北撤。

三、后续影响

1. 短暂的中原统治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汴梁仅停留三个月,因治理失败和汉民反抗,最终病死于北归途中,契丹势力退出中原。

2. 杜重威的可耻结局

投降后,杜重威被辽任命为太傅,但汉人视其为国贼。后汉高祖刘知远入主汴梁后,将杜满门抄斩,百姓争食其肉泄愤。

3. 历史评价

资治通鉴》斥其"卖国求荣",《旧五代史》批评其"怯于外战,勇于内患"。杜重威的叛降加速了五代军将毫无节操的风气,成为武人政治的典型反面教材。

四、延伸背景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地区使中原丧失长城防线,契丹骑兵可直驱河北平原,为后来北宋的边防危机埋下伏笔。

五代武将集团特性

杜重威事件反映了五代节度使普遍存在的藩镇思维——军队私有化、忠诚度低下,这种局面直到宋初"杯酒释兵权"才得以改变。

杜重威的投降不仅是个人叛变,更是五代政权更迭中军事集团利益至上、民族矛盾激化的缩影。其事件直接改变了中原政权与契丹的力量对比,为后续宋辽对抗奠定格局。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创新精神 | 下一篇:火药应用于战场

李璟败于后周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916年-961年),即南唐元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943年-961年),南唐国力逐渐衰落,最终在与后周的战争中遭受重大失败

杨光远勾结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关于杨光远勾结契丹一事,主要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统治阶段的历史记载。杨光远是后晋将领,其事迹与契丹(辽国)的勾结行为成为这一时期藩镇割

马希萼兄弟相残

五代十国马殷

马希萼兄弟相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中常见的宗室倾轧现象。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深层影响三个方

刘言逐边镐复楚

五代十国边镐

刘言逐边镐复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斗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51年间,反映了割据政权内部将帅权力斗争的典型特征。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