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吕氏春秋编撰完成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1452次
历史人物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作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融合儒、道、墨、法、兵、农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庞大且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吕氏春秋编撰完成

1. 编撰背景与目的

吕不韦为彰显秦国文化实力,广招天下学者三千余人,历时数载完成此书。其政治意图在于为即将统一的帝国提供治国方略,同时确立自身学术地位。书中"兼收并蓄"的编纂原则,反映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历史趋势。

2. 内容体系与结构

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 十二纪以月令为纲,结合阴阳五行学说论述政令应随天时变化

- 八览侧重政治哲学与治国之道,如《慎大览》强调居安思危

- 六论涉及农业技术、军事理论等实用知识,体现"上农"思想

3. 思想价值与特色

- 提出"法天地"的宇宙观,主张君主应效法自然规律施政

- 发展"贵公去私"的政治,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 保存大量先秦科技史料,如《上农》篇记载农业耕作技术

- 语言风格平实晓畅,善用寓言说理,如"刻舟求剑"等典故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该书虽未被秦始皇完全采用,但为汉代黄老之学提供思想资源。东汉高诱最早作注,清代毕沅校勘本为通行善本。近现代学者郭沫若指出其"保存了先秦学术的断片",钱穆则认为体现了"秦人整齐划一的治国理想"。

5. 文献学价值

书中引用的《商君书》《神农》等古籍多已亡佚,成为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参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部分内容与《吕氏春秋》记载相印证,证实其史料可靠性。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主编的综合性著作,其编撰模式开创了后世类书先河。书中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哲理,至今仍具启示意义。现存最早刻本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嘉兴路儒学刊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章标签:春秋

上一篇:周懿王时天现异象 | 下一篇:秦代陶俑制作

春申君移花接木

春秋战国春申君

"春申君移花接木"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春申君(黄歇)的传奇事迹,但严格来说,"移花接木"并非直接源自其真实历史事件,而是后世文学创作(如明

吕氏春秋编撰完成

春秋战国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作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融合儒、道

廉颇负荆请罪记

春秋战国廉颇

“廉颇负荆请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故事,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叙述与拓展分析: 事件背景1. 蔺相如的崛起 蔺相

李斯谏逐客兴秦

春秋战国李斯

李斯谏逐客兴秦是战国末期秦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展现了李斯的政治智慧和对秦国统一大业的深远影响。 背景与事件经过: 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逐

吕氏春秋编撰完成

春秋战国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作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融合儒、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