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占卜盛行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03 | 阅读:936次历史人物 ► 武丁
甲骨占卜是中国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宗教祭祀与政治决策手段,主要使用龟甲或兽骨(如牛肩胛骨)进行占卜,其遗存即著名的“甲骨文”,为研究上古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以下从历史背景、操作流程、社会功能及学术价值等方面展开说明:
1. 历史背景与盛行原因
甲骨占卜的鼎盛时期为商代中晚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尤以殷墟出土的商王武丁时期甲骨为典型。商周统治者视占卜为沟通天神、祖先的重要媒介,其盛行与政权合法性建构密切相关。据《尚书》《周礼》记载,商王垄断占卜权,设立“贞人”集团专职占卜,形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统治传统。
2. 占卜仪式与操作技术
选材处理:龟甲多选用腹甲,兽骨以牛肩胛骨为主,需经削锯、凿钻等预处理,形成规则凹槽。
灼烧占验:用炽热金属棒灼烤凿槽,骨甲受热产生“卜”形裂纹(兆纹),贞人根据裂纹形态判断吉凶。
刻辞记录:在甲骨上刻写卜辞,内容包括占卜时间(干支)、事项(如祭祀、征伐、农事)、验辞(是否应验),形成完整的“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结构。
3. 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
神权政治工具:商王通过解读“天命”强化权威,如征伐前必卜“受佑”,灾害时占卜“御祭”方案。
社会管控手段:涉及天气(“卜雨”)、疾病(“御疾”)、生育(“有子”)等民生问题,体现早期国家治理的巫术色彩。
历法与文字推动:甲骨文包含大量天文(日食、月食)、历法(闰月设置)记录,推动了中国早期科学的发展。
4. 考古发现与学术价值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殷墟已出土约15万片甲骨,辨识单字逾4000个。其价值体现在:
文字学:证实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路径,如“王”字初形为斧钺象形,象征军事权力。
历史学:修正《史记·殷本纪》世系记载,证实商王谱系的可靠性。
宗教史:揭示“上帝”崇拜与自然神信仰的混合特征,反映多神体系向一神崇拜的过渡。
扩展知识
西周初期甲骨占卜逐渐式微,但仍在周原遗址发现少量西周甲骨,其钻凿形态更规整,表明技术标准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理性思潮兴起,占卜方式转向蓍草(《周易》体系),但甲骨占卜的某些仪式元素(如庙堂卜筮)被后世王朝保留。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末白银流入问题及影响分析 | 下一篇:南仲征伐淮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