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新城惨败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3463次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
1. 北伐决策
诸葛恪在孙权去世后独揽东吴大权,为树立威信并延续父辈(诸葛亮族侄)的北伐传统,力主伐魏。他拒绝张约、朱异等将领的劝阻,动员二十万大军进攻曹魏淮南重镇合肥新城。
2. 战略失误
新城地势低洼,易守难攻,且曹魏守将张特仅率三千人固守。诸葛恪忽视后勤压力和夏季疫病风险,长期围城导致吴军疲惫。
3. 战术僵化
吴军采用筑土山、挖地道等传统攻城手段,未能突破魏军防御。张特假意投降拖延时间,暗中加固城防,待魏将司马孚、毌丘俭援军赶到。
惨败过程
1. 疫病与士气崩溃
夏季酷暑引发军中瘟疫,士兵病亡过半,诸葛恪为掩饰困境仍强令攻城。部将朱异提出撤军反被夺兵权,军中怨声载道。
2. 魏军反击
魏将司马师派援军夹击,吴军溃退。诸葛恪仓促撤退,遭魏军追击,辎重尽失,伤亡数万。
后果与影响
1. 东吴内政动荡
此战耗尽国力,民怨沸腾。诸葛恪回朝后更甚,最终被孙峻设计诛杀,夷灭三族,东吴进入权臣倾轧的黑暗时期。
2. 曹魏战略调整
魏国借机巩固淮南防线,为日后司马氏灭吴奠定基础。张特因守城之功封列侯。
3. 历史评价
裴松之评诸葛恪“矜己陵人,终致覆败”,陈寿称其“才不胜局”。与诸葛亮谨慎风格相反,诸葛恪的冒进成为后世用兵的反面教材。
延伸知识
新城位置:在今安徽合肥西北,为魏吴对峙前沿。
东吴兵力争议:二十万之数或含民夫,实际战兵约十万。
与诸葛瑾的对比:其父诸葛瑾以稳健著称,曾劝孙权“勿轻攻魏”,父子战略思想差异显著。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