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恪新城惨败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3463次
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诸葛恪新城惨败

背景与起因

1. 北伐决策

诸葛恪在孙权去世后独揽东吴大权,为树立威信并延续父辈(诸葛亮族侄)的北伐传统,力主伐魏。他拒绝张约、朱异等将领的劝阻,动员二十万大军进攻曹魏淮南重镇合肥新城。

2. 战略失误

新城地势低洼,易守难攻,且曹魏守将张特仅率三千人固守。诸葛恪忽视后勤压力和夏季疫病风险,长期围城导致吴军疲惫。

3. 战术僵化

吴军采用筑土山、挖地道等传统攻城手段,未能突破魏军防御。张特假意投降拖延时间,暗中加固城防,待魏将司马孚毌丘俭援军赶到。

惨败过程

1. 疫病与士气崩溃

夏季酷暑引发军中瘟疫,士兵病亡过半,诸葛恪为掩饰困境仍强令攻城。部将朱异提出撤军反被夺兵权,军中怨声载道。

2. 魏军反击

魏将司马师派援军夹击,吴军溃退。诸葛恪仓促撤退,遭魏军追击,辎重尽失,伤亡数万。

后果与影响

1. 东吴内政动荡

此战耗尽国力,民怨沸腾。诸葛恪回朝后更甚,最终被孙峻设计诛杀,夷灭三族,东吴进入权臣倾轧的黑暗时期。

2. 曹魏战略调整

魏国借机巩固淮南防线,为日后司马氏灭吴奠定基础。张特因守城之功封列侯。

3. 历史评价

裴松之评诸葛恪“矜己陵人,终致覆败”,陈寿称其“才不胜局”。与诸葛亮谨慎风格相反,诸葛恪的冒进成为后世用兵的反面教材。

延伸知识

新城位置:在今安徽合肥西北,为魏吴对峙前沿。

东吴兵力争议:二十万之数或含民夫,实际战兵约十万。

诸葛瑾的对比:其父诸葛瑾以稳健著称,曾劝孙权“勿轻攻魏”,父子战略思想差异显著。

文章标签:

上一篇:贡禹谏节俭之风 | 下一篇:习凿齿汉晋春秋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

三国曹操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一事,是汉末三国历史中的关键政治博弈。虽然《三国志》未明确记载荀彧直接劝阻曹操称帝的具体对话,但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可还原其核

乐不思蜀刘禅降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描述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后的生活状态。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投降经过蜀汉灭亡:公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诸葛恪聪明误身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东吴名臣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其人才思敏捷,幼年便有“神童”之誉,却在晚年因骄矜专权招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