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野王著《玉篇》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3548次历史人物 ► 王著
顾野王是南朝梁陈时期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其所著《玉篇》是中国古代继《说文》之后又一重要字典,对汉字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是关于顾野王与《玉篇》的史实性考察:
1. 作者生平与学术背景
顾野王(519-581年),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博通经史,兼擅天文地理、占卜绘画,尤精文字训诂。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陈朝时官至光禄卿。《玉篇》编撰始于梁大同九年(543年),成书时顾野王仅24岁,足见其早慧。
2. 《玉篇》的编纂特点
部首系统创新:沿袭《说文》540部首,但调整为542部,如合并"皃""色"二部,新增"父""云"等部,体现对汉字系统的新认知。
释义方式革新:突破许慎"六书"理论束缚,采用"以义为纲"的注释体例,注重实际用字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例如"王"字除释为"天下所归"外,还注明"又音yù,旺盛义"。
反切注音普及:全书采用反切注音法,这是现存最早系统使用反切的字典,反映南朝汉语语音面貌。
3. 版本流变与文献价值
原本30卷收字16917个,至唐代经孙强增字减注,宋代陈彭年等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但已失顾氏原貌。现存最早版本为日本所藏唐写本残卷(现存约2000余字),清末黎庶昌《古逸丛书》曾影印。残卷中保留的南北朝俗字(如"朙"作"明")对研究汉字演变至关重要。
4. 学术影响
首开以实用功能编纂字书的先河,直接影响后世《类篇》《字汇》等工具书体例。
所引《声类》《字书》等佚书内容成为辑佚重要来源。
日本现存《玉篇》残卷被定为国宝,可见其国际影响。
附:顾野王另有《舆地志》《符瑞图》等著作,但多散佚。《玉篇》虽经唐宋修订,其开创性体例仍为汉语辞书史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汉字研究从经学附庸转向语言学独立探索。
文章标签: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