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颜真卿殉国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4 | 阅读:5656次
历史人物 ► 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5年)作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其殉国事件是唐代中晚期忠烈精神的典型代表。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其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

颜真卿殉国

一、历史背景

1.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势力坐大。颜真卿早年因抵御安禄山叛军成名,晚年面对叛乱时已75岁高龄,仍以太子太师身份奉命劝降。

2. 烈叛乱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烈联合朱滔田悦等藩镇反叛,攻陷汝州。唐德宗采纳宰相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招抚,实为借刀之计。

二、殉国过程

1. 临危受命与威逼利诱

颜真卿至许州后,烈软禁其近两年。期间叛军多次胁迫他担任伪职,甚至以活埋、火刑威胁。史载颜真卿斥责叛将:“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颜杲卿)之节,死而后已!”

2. 殉节细节

兴元元年(784年),烈称楚帝,次年因战局不利,于八月三日(785年8月23日)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缢杀颜真卿。其临终前写下遗表自明心迹。

三、历史影响

1. 树立忠臣典范

颜真卿与兄颜杲卿(安史之乱中殉国)并称“颜氏双忠”,成为后世文天祥史可法等效法的对象。欧阳修赞其“忠义之节,明若日月”。

2. 书法与人格的统一

其楷书“颜体”的雄浑刚健被学者视为“字如其人”的典范,朱长文《续书断》称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

3. 中唐政治生态的折射

颜真卿之死暴露了唐德宗朝廷的党争(卢杞排挤)与藩镇问题的无解,间接促使后来“元和中兴”的削藩政策。

四、延伸考证

殉难地点争议:近年有学者根据《资治通鉴》注引《家传》,推测缢杀地为汴州(今开封),但在汝南的龙兴寺遗址仍存纪念性建筑。

文书遗存:敦煌遗书P.4065号《守蒲州帖》可能是其晚年真迹,体现忧国心境。

追谥与祭祀贞元六年(790年)追赠司徒,谥“文忠”,北宋时入祀昭忠祠,清代列入“历代帝王庙”从祀名单。

颜真卿殉国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中古士大夫“以死守节”政治的实践,其书法与人格的双重典范性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价值取向。

文章标签:颜真卿

上一篇:韦云起献策御突厥 | 下一篇:韩擒虎传奇将领与隋国的命运

杜甫:诗史一生

唐朝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世尊为“诗圣”。其一生历经盛唐转衰的历史巨变,诗歌创

高仙芝的西域征战史

唐朝高仙芝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西域征战闻名。他出生于高句丽族,早年加入唐军,凭借战功迅速晋升。他的征战生涯主要集中在西域

唐顺宗永贞革新

唐朝唐顺宗

唐顺宗永贞革新是唐朝中期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805年,由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主导,但实际推动者为王伾、王叔文等人,史称“二王八司马”集团。此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的探寻

唐朝王维

王维(701—761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作融合了禅宗思想、隐逸文化与传统绘画美学,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境界。对

颜真卿忠烈书法

唐朝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忠烈名臣,其书法艺术与人格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结。以下从书法成就、忠烈事迹及历史影响三方面展

颜真卿忠烈祭侄稿

唐朝颜真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现藏于台北故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