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鲁国三桓专权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3 | 阅读:9294次
历史人物 ► 国参

鲁国"三桓"专权是春秋时期鲁国政治格局的一大特色,指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贵族家族长期把持国政的现象。这一局面形成于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时期,其三个儿子后裔形成的家族通过世卿世禄制逐渐架空公室权力。

鲁国三桓专权

形成背景与过程:

1. 制度化开端:鲁庄公去世后,庆父之乱(前662)暴露公室衰弱,季友(季氏始祖)因平乱有功确立政治优势,三家开始轮流执政。

2. 军权垄断:前562年"三分公室",将鲁国军队改编为上、中、下三军,三家各领一军,实际控制了国家武装力量。

3. 财税分割:前537年"四分公室",季氏独占其二,叔孙、孟孙各取其一,连象征性保留的公室财税权也被剥夺。

专权表现:

官职世袭:司徒、司马等要职由三家世代把持,形成"政在大夫"局面

外交主导:如季孙行父代表鲁国参与春秋重大盟会

废立君主:前609年襄仲杀嫡立庶(文公→宣公),开启大夫废立先例

城邑割据:三家修筑费邑、郈邑、成邑作为私人据点,规模超越国都曲阜

斗争与衰落:

1. 孔子时期的抗争(前6世纪末):

- 堕三都运动(前498)试图拆除三家私邑,因孟氏反抗失败

- 季氏"八佾舞于庭"引发礼制之争

2. 内部倾轧:阳虎之乱(前505)暴露家臣擅权问题

3. 灭亡时序:前468年季康子卒后家臣专政,前256年楚灭鲁时三家已式微

历史影响:

1. 制度层面:开创中国历史上"门阀政治"先河,世族政治延续至魏晋

2. 文化意义:催生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儒家对"礼崩乐坏"的批判多源于此

3. 政治模式:为战国时期卿大夫取代诸侯提供范式,如三家分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桓专权不同于后世权臣篡位,他们维持鲁君名义地位的同时实际专政,这种"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评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考古发现的"侯马盟书"显示,类似的政治结构在晋国等诸侯国也有体现,反应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解体的普遍趋势。

文章标签:三桓专权

上一篇:卫康叔封于殷墟 | 下一篇:章邯镇压义军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首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子之

孟尝君(?—前279年),本名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又称薛公。作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歼灭战的代表性人物。其军事生涯可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大比拼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激烈博弈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七雄争霸,各国为求生存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策略较量,其中"合纵"与

孔子:春秋大义,儒家先驱

春秋战国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

鲁国三桓专权

春秋战国国参

鲁国"三桓"专权是春秋时期鲁国政治格局的一大特色,指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贵族家族长期把持国政的现象。这一局面形成于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