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清朝重臣文彦博

朝代:清朝 | 时间:2024-04-07 | 阅读:6921次
历史人物 ► 光绪

文彦博(1730年-1807年),字望之,号五凤,山东淄博人,清代重臣,光绪《进士科第魁题名录》第一名。

清朝重臣文彦博

文彦博一生历任兵、户、礼、工、刑、吏等部官员,乾隆年间曾任三品大员、礼部尚书等职位,1801年任右都御史,平定大小万年土司起义,被封为一等爵爷。其政治生涯即长,亦因他曾任职六部之一吏部著名而被历史成为“六部尚书”之一。

文彦博工于文墨,自少喜爱读书,家境贫寒,但对学习极为用功。大约自18岁就加入了著名的状元楼学社。在学社里,他认识了李商隐的孙子孙承宗,并和孙承宗相交甚笃。他十分了解政治,而且也善于关心生活百态,抒发自己真挚的感情。他的一个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为人知,其中倾诉的情感深刻而振聋发聩。

文彦博的诗词文笔独特、精彩绝伦,韵味深长,言辞简练,观点尖锐,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文彦博的风采。

〔《龙华山》〕

「龙华眠巨浪,突地出秀峰。气随瑶草热,声入洞门钟。宝树蹑云叶,玲珑珠砌宫。浮屠凝夕照,禅思自萦空。」

这首《龙华山》,是文彦博在漳州知府时所作,值得注意的是,他过后又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北京完成修订,乾隆帝亲自题字。这首诗描绘了闽南境内龙华山的景色,其中「宝树蹑云叶」、「玲珑珠砌宫」、「浮屠凝夕照」等用词工整、生动,并配以悠远的禅意,使整首诗平静中又透着朦胧。文彦博所宣扬的景物,与其思考世界背景的诗意经常离不开,并且显现出精神的内向性和性情的交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戏极野丛中,一为谈空翁。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停?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名。虽无野历船,得见此芳草。」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文彦博在34岁时所作,概称此生佳作。词中所写的茅屋颓垣,以及他自己的身份,与后来他向乾隆皇帝所呈的疏通,对标性的压抑就十分相似。词中的风景与内心表达相互衬托,使人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

〔《送年》〕

「感激邻里情,握手语相从。

若无明月夜,谁得长留防?求贤宾谢府,载醉送吴江。此去栖迟处,何时乱花红?」

这首《送年》是文彦博在官至东阁大学士时所作。词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离别地的感谢之情,其中有情有思,十分感人。人们看到词中那句「若无明月夜,谁得长留防?」是关于墨客情调的感性诗句。

文彦博的诗词意境深远,笔调轻细而又刚柔相济,其所表现的处世态度使人心荡神迷;其在诗歌中传递出人性的光辉,渗透着追求人神和谐的价值概念,可谓文学佳品。

文章标签:文彦博

上一篇:明代文学大家冯梦龙 | 下一篇:延长季,商朝重要官员

梁启超维新变法风云

清朝光绪

梁启超是晚清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和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同属维新派的领袖人物。 1. 思想渊源与变法

乾隆下江南的隐秘故事

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个人喜好。这些南巡并非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隐藏着巩固统治、视察河工、笼络士绅等

邓世昌甲午海战

清朝邓世昌

邓世昌是中日甲午战争中著名的民族英雄,时任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中,他率舰奋勇作战,最终壮烈殉

冯玉祥清末军界传奇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清朝传奇

冯玉祥是清末民初中国军界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军事生涯与政治抉择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其事迹与贡献:一、早期军事生涯

梁启超维新变法风云

清朝光绪

梁启超是晚清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和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同属维新派的领袖人物。 1. 思想渊源与变法

光绪帝变法图强

清朝光绪

光绪帝变法图强主要是指晚清时期光绪皇帝在1898年(戊戌年)推行的“戊戌变法”(亦称“百日维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其核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