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名臣谏官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4-27 | 阅读:8579次历史人物 ► 范仲淹
范仲淹(1018年-1091年),字希文,号梦溪,世称范文正、范文仲。北宋名臣、文学家、谏官、历史学家、散文家。他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祖籍河南滑县。其家族世代官爵不断,祖父范祖福曾担任内殿侍郎、京兆尹等职,父亲范鄙曾任祠部员外郎。范仲淹与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齐名,合称“宋学派大四儒”。
范仲淹年少时家贫,但学习勤奋,博闻广识,威名远扬。他的文章精致婉约,文笔清新流畅,尤以散文著称于世。其早期创作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愚公移山》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至今,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誉为古代散文精品之一。
范仲淹历任名山县尉、滑州刺史、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曾多次向皇帝建言献策,受到赞赏与信任。他主张改革治理、抑制豪强、扶持贫民,对当时社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呼吁减轻赋税、保障民生,主张“余暇中则讲经史,往往至夜不寐;与吏民语,则开口必谈时政”,以此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范仲淹曾多次上疏劝谏皇帝,是一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的清官。他的谏言和顾虑反复被提及于《范文正公集》中。他是北宋官场上最具良心和公正司法的清白官员之一。
范仲淹对史学也有着重要贡献。他曾执笔写制十四朝以前的历史,最终写成《宋书》、《宋高宗实录》,两部书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被广泛引用。其对《宋史》、《红楼梦》等作品也多有启示。
范仲淹的一生热爱读书、尊重知识,不忘自己的深渊出身,深深地感悟着“天下之任,舍我其谁”的重任所在,积极为改变社会出了一份力,吃尽了政治不幸,但始终保持了良心和正义心。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之涣 - 唐代诗人 | 下一篇: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