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铭文宅中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6 | 阅读:5463次历史人物 ► 周成王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礼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塬,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实物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 何尊的形制与年代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器型为方体圆口,腹部饰兽面纹,属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据铭文记载,其铸造于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是西周初年贵族“何”为纪念周王训诰而作。铭文共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今洛阳)的重要史实。
2. “宅兹中国”的历史内涵
铭文记载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建都并祭天,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为“我将定居于天下中心,从此治理万民”。此处“中国”指以洛邑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是周人观念中的“天下之中”,体现早期“中国”概念的地理与政治双重意义。
3. “中国”概念的演变
- 商周时期:“中国”初义为“中央之城”,《尚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的记载,与何尊铭文互为印证。
- 秦汉以降:随着统一王朝形成,“中国”逐渐成为政权代称,如《史记》载秦汉“以中国一统”。
- 现代意义:清末民初,“中国”正式成为国名,而何尊铭文为这一称谓提供了3000年前的实物源头。
4. 考古与文献互证
何尊铭文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文献记载的“周公营洛”事件高度吻合,证实西周初期对洛邑的战略定位。洛邑作为连接关中与东方的枢纽,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土中”(大地中心)政治理念的实践。
5. 文字学与书法价值
何尊铭文是早期金文代表,笔划浑厚有力,结构严整,保留商末周初的“波磔体”特征。其“中国”二字,“中”字竖笔贯穿方框,“国”字从“或”(表疆域),反映早期汉字构形逻辑。2017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6. 延伸知识:西周“天下观”
周人以“中国”为中心,将领土分为“甸服”“侯服”“宾服”等五服层次,形成 concentric circles 治理模式。何尊铭文“宅中国”正是这种“居中治外”思想的体现,影响后世“夷夏之辨”观念。
何尊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更揭示了西周王朝通过地理象征强化政权合法性的政治智慧。2013年,中国政府将“何尊”形象用于国家文物局标识,彰显其作为中华文明源头象征的地位。
文章标签:文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