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舞动汉宫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9444次历史人物 ► 赵飞燕
赵飞燕是西汉成帝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家,与妹妹赵合德以美貌与舞技闻名,其故事在《汉书·外戚传》和《西京杂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以下是基于史实的梳理与扩展:
一、出身与入宫
赵飞燕本名赵宜主,因其舞姿轻盈如燕,得名"飞燕"。出身卑微,幼年被卖至阳阿公主府为婢,在府中学习歌舞。汉成帝微服出游时,在公主府看中其舞技,召入宫中,后册封为婕妤。
二、舞蹈技艺特点
1. 掌上舞传说:据《西京杂记》载,赵飞燕能于侍者托盘上起舞,"体轻善舞,能作掌上舞"。此说法虽可能夸张,但反映其轻盈体态与平衡能力。
2. 踽步技术:史料提及"踽步"(小碎步),行走时袍袖飘飞如乘风,可能结合了楚地舞蹈的飘逸特点。
3. 音乐创新:其舞蹈常配《归风》《送远》等乐曲,开创以舞蹈叙事抒情的宫廷乐舞新风。
三、宫廷政治影响
1. 与妹妹赵合德联手陷害许皇后,最终于公元前18年促成许氏废后,赵飞燕于公元前16年被立为皇后。
2. 成帝无嗣而崩后(公元前7年),赵飞燕支持哀帝即位,获尊为皇太后。但王莽掌权后追究旧案,被贬为庶人,最终自杀。
四、历史评价争议
1. 《汉书》批评其"妒媚专宠",但班固也承认其舞蹈"倾倒一时"。
2. 唐代诗人徐凝《汉宫曲》"掌中舞罢箫声绝"的描写,显示其艺术形象在后世文学中的美化。
五、相关考古佐证
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汉代舞俑,长袖折腰的姿态可能与赵飞燕时代的舞蹈风格相关。同时期画像砖上的盘鼓舞(踏盘踏鼓而舞),亦为理解其舞技提供实物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环肥燕瘦"的典故(苏轼语)将赵飞燕与杨玉环并列为两种审美典范,但其真实体型可能存在后世演绎成分。汉代崇尚纤细婀娜的舞姿,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舞人形象可作旁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