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干宝搜神记奇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5208次
历史人物 ► 干宝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奠基之作。该书以记载鬼神怪异、民间传说为主,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以下是关于《搜神记》的几点专业解析:

干宝搜神记奇

1.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干宝(?—336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曾担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职,参与编修国史。《搜神记》的创作动机,据干宝自序所言,是因感于“明神道之不诬”,试图通过搜集整理民间怪异故事,证明鬼神之事的真实存在。此外,干宝本人经历亲属“死而复生”之事,也对其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2. 内容分类与题材特点

《搜神记》现存20卷(原书30卷已散佚,今本为后人辑录),收录故事460余则。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鬼神精怪:如《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体现人鬼斗智斗勇的民间智慧。

因果报应:如《董永卖身葬父》,反映佛教传入前的本土善恶观念。

自然异象与方术:如东海孝妇周青冤死致旱,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书中许多故事被后世改编为戏剧、小说,如《天仙配》即源于董永传说。

3. 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作为志怪小说,《搜神记》虽非正史,但保留了大量魏晋民间信仰、风俗的一手资料。例如关于“谶纬”“巫蛊”的记载,可补正史之缺。不过,部分内容杂糅神话与历史(如《盘瓠》条将南方民族起源传说历史化),需批判性看待。干宝以史笔写怪力乱神,开创了“虚实相参”的叙事传统,对《聊斋志异》等后世作品影响深远。

4. 思想背景与时代关联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民间巫风弥漫。《搜神记》中“形灭神不灭”的故事(如《紫玉韩重》),既受佛教轮回观影响,也与当时士族“谈玄崇佛”的风气相呼应。书中对孝道、贞节的强调(如《王祥卧冰》),则体现了儒家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5. 版本流传与辑佚情况

《搜神记》原书在宋代已散佚,今本为明代胡应麟等人从《太平广记》《法苑珠林》等类书中辑录而成。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汪绍楹校注本,是目前较权威的整理本。近年敦煌文献中发现部分唐写本残卷,为文本校勘提供了新资料。

6. 文化影响与学术研究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搜神记》“卓然可观”。当代学者注重从宗教史、社会史角度解读,如美国汉学家康儒博(Robert Campany)将其视为“中古中国的宗教实践档案”。书中“蚕马神话”“鲛人泣珠”等母题,也成为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案例。

文章标签:干宝

上一篇:杨修鸡肋丧身祸 | 下一篇:西魏文帝元宝炬传

束皙补亡诗续

晋朝束皙

束皙补亡诗续是指西晋文学家束皙(约261—约300)为补《诗经·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而创作

周处除三害记

晋朝周处

《周处除三害》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劝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虞预的《会稽典录》,后经南北朝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自新》,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经

陆机洛阳纸贵

晋朝陆机

陆机“洛阳纸贵”的典故出自《晋书·左思传》,但实际主角是左思而非陆机。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传播盛况,以下是围绕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分

郭文举遁世隐

晋朝董卓

关于“郭文举遁世隐居”这一主题,现结合史实和文献记载综合考述如下:1. 郭文举的历史身份考据 郭文举(生卒年不详),名璞,字文举,东汉末年至三国时

干宝搜神记奇

晋朝干宝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奠基之作。该书以记载鬼神怪异、民间传说为主,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

干宝与《搜神记》

晋朝干宝

干宝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志怪小说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生卒年约为公元283年至351年。他出身仕宦家庭,曾任著作郎、散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