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音乐舞蹈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1754次历史人物 ► 石崇
魏晋时期(220—420年)是中国音乐舞蹈发展的重要阶段,承袭两汉乐舞传统,又融合时代文化思潮,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以下从音乐、舞蹈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述:
一、音乐的发展
1. 宫廷雅乐的转型
魏晋政权更迭频繁,雅乐体系多有损毁。魏武帝曹操命杜夔修复雅乐,整理《鹿鸣》《驺虞》等古曲;西晋荀勖制定“笛律十二声”,规范音高标准,其“管口校正”理论领先世界声学领域。
2. 清商乐的兴起
清商乐由汉相和歌演变而来,成为宫廷与士族阶层的主要娱乐形式。曹丕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机构,《明君》《白鸠》等作品融合江南吴声与荆楚西曲,乐器以琴、瑟、筝、笙为主,风格清越哀婉。
3. 琴乐的文人化
嵇康《琴赋》系统阐述琴道美学,其《广陵散》被誉为“悚然神鬼”。阮籍创作《酒狂》,以散拍表现醉态,开“意在弦外”的文人音乐先河。此时琴曲记谱法(文字谱)开始成熟。
二、舞蹈的艺术特征
1. 礼仪舞蹈的延续
《文舞》《武舞》用于祭祀,魏改汉《巴渝舞》为《昭武舞》。晋代将前代舞蹈整理为《正德》《大豫》二舞,服饰、动作皆严格遵循礼制。
2. 宴乐舞蹈的世俗化
《杯盘舞》《拂舞》流行于宴会,舞者执器具而舞。石崇家伎绿珠善跳《明君舞》(昭君出塞题材),体现叙事性舞蹈的发展。
3. 外来乐舞的影响
西域《龟兹乐》随丝绸之路传入,琵琶、箜篌等乐器带动舞蹈节奏变化。《天竺乐》经凉州东传,为南北朝乐舞大融合埋下伏笔。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1. 玄学思潮的渗透
阮籍《乐论》以道家思想解构儒家礼乐,主张“自然之为体”。音乐成为士人宣泄苦闷的载体,如“啸”(口哨音乐)流行于竹林名士间。
2. 佛教艺术的初兴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壁画可见飞天形象,虽属河西地区,但反映佛教乐舞开始东传的趋势。
3. 技术条件的进步
嵇康提出“声无哀乐”理论,区分音乐本体与情感体验;节鼓等新乐器出现,促进节奏型舞蹈发展。
扩展知识
魏晋舞蹈服饰:女舞者多着“上襦下裙”,袖口加长形成“纤腰曳长袖”的审美;男舞者戴“平巾帻”,体现简约风尚。
重要文献:南朝谢赫《古画品录》虽论画,但其“气韵生动”说亦适用于同期舞蹈美学。
考古证据: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嵇康抚琴、阮籍长啸的形象证实音乐在名士生活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乐舞上承秦汉磅礴之气,下启南北朝多元融合,其文人化、玄学化的倾向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路径。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