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著《后汉书》始末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9992次历史人物 ► 范晔
范晔著《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史学家范晔在前人基础上编撰的东汉断代史,其成书过程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编撰背景与动机
1. 前代文献基础:范晔之前,已有十余家东汉史书,如东汉官修《东观汉记》、三国吴人谢承《后汉书》、晋人司马彪《续汉书》等,但这些著作或散佚不全,或体例未臻完善。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要参考,众家之长,重新编次。
2. 政治环境:范晔生活于刘宋初期(约398—445年),时值南北朝对峙,统治者注重借史学宣扬正统观念。刘宋文帝鼓励修史,范晔以才华被委以著作之责。
3. 个人抱负:范晔出身士族(顺阳范氏),自负文才,曾言“耻作文士”,欲以史学立言。他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自评《后汉书》“笔势纵放”“天下之奇作”,显示出强烈的学术自信。
二、编撰过程与特色
1. 体例创新:
- 创立“类传”体例,增设《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等传,突出社会群体特征,如《列女传》首开正史为女性立传的先例。
- 取消《世家》体例,将诸侯王纳入列传,反映东汉皇权强化、诸侯衰微的现实。
2. 史观与文采:
- 以儒家为纲,强调忠孝节义,但对宦官、外戚专权多有批判。
- 语言简洁隽永,叙事生动,如《范滂传》《张衡传》等名篇,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清代章学诚语)。
3. 未竟之作:范晔原计划撰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但因卷入刘义康谋反案于445年,仅完成纪传部分(含十纪、八十列传)。后世将晋人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补入,形成今本一百二十卷《后汉书》。
三、后世评价与影响
1. “前四史”地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是研究东汉历史的核心文献。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赞其“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2. 史料价值:保存了大量东汉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如《西域传》记录丝绸之路,《张衡传》详载候风地动仪。
3. 争议与批评:部分学者指其删改前史导致细节缺失,或因其政治立场对某些人物评价有偏颇。
四、扩展知识
范晔之死:其悲剧结局与刘宋皇室斗争相关,因参与孔熙先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事败被诛,亲属多人连坐。
补志渊源:南朝梁人刘昭首次将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天文、五行、郡国等)注疏后补入范书,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合刻流传至今。
版本流变: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绍兴本,清代武英殿本、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校勘善本。
范晔《后汉书》以其独特的史学视角和文学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其体例与思想对后世官修史书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