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杀妻求将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4 | 阅读:5701次历史人物 ► 吴起
吴起杀妻求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吴起极端功利主义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军功爵制下士人晋升的残酷竞争。这一事件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明确记载,但其具体细节的真实性历来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与延伸探讨:
1. 事件背景与经过
吴起在鲁国任职时,齐国攻鲁,鲁穆公欲任用吴起为将,但因其妻子是齐国人而犹豫。吴起为表忠诚,杀死妻子以获得信任,最终被任命为大败齐军。这一行为被称作"杀妻求将",成为后世评价吴起的重要事例。
2. 史料考辨
- 《史记》记载的可靠性受到部分学者质疑。先秦文献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仅提"吴起娶齐女"而未言杀妻,《吕氏春秋·慎小》则记载吴起"出其妻"(休妻),与杀妻存在差异。
- 东汉《吴越春秋》将此事演绎为文学化叙事,加入了更多细节描写,可能掺杂了后世道德批判的倾向。
3. 时代制度解析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打破世卿世禄,士人需通过极端方式证明忠诚。类似案例有:
- 乐羊攻打中山国时食子之羹
- 卫鞅"徙木立信"的权谋手段
这种背景下,吴起的行为符合法家"去私行公"的思想逻辑,但超出了儒家底线。
4. 人物性格与评价
吴起的人格具有多面性:
- 军事天才:创建"魏武卒",著《吴子兵法》
- 改革先锋:在楚国的变法早于商鞅
- 道德争议:除杀妻外,《史记》还记载其母死不奔丧、为士卒吮疽等事
司马迁评价"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然刻暴寡恩",体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5. 文化影响
该事件成为后世道德批判的典型案例:
- 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以此为例主张"唯才是举"
- 朱熹等理学家斥为"人欲横流"的象征
- 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进行了戏剧化改编
6. 延伸思考
从制度史角度看,此事折射出战国时期道德与功业追求的矛盾。与同时期"刺客列传"中的道德观形成对比,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现代史学更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激励机制,而非简单道德评判。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