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贾诩劝张绣归曹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3 | 阅读:6405次
历史人物 ► 张绣

贾诩张绣归降曹操东汉末年的关键历史事件,体现了贾诩作为顶级谋士的深谋远虑。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如下:

贾诩劝张绣归曹

一、背景与局势

建安三年(198年),张绣据守宛城,此前曾因曹操纳其婶邹氏而反叛,导致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战死。曹操与袁绍正酝酿决战,袁绍遣使拉拢张绣,意图夹击曹操。此时贾诩作为张绣首席谋士,面临关乎存亡的战略抉择。

二、贾诩的谋略分析

1. 实力对比:贾诩指出袁绍强盛却难容异己,曹操弱势却需盟友,投降曹操可获重用。

2. 政治考量: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归顺具有正统性;袁绍虽势大,但内部派系复杂(如沮授、郭图之争)。

3. 个人恩怨的化解:贾诩认为曹操志在天下,不会因私怨废公利。历史证明曹操确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

三、过程细节

贾诩当众撕毁袁绍书信,宣言“归命天子(曹操)”,彰显决断力。

张绣疑虑时,贾诩以刘邦赦免雍齿旧怨为例,说服其放下心理包袱。

曹操会见时以“天下之智士也”盛赞贾诩,后纳其参与官渡之战谋划。

四、后续影响

1. 张绣部并入曹军,增强曹操对抗袁绍的兵力。

2. 贾诩成为曹操核心幕僚,献离间计破马超韩遂曹丕称帝亦得其支持。

3. 事件体现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吸引更多割据势力归附。

延伸思考:贾诩的选择兼具现实利益与战略眼光。他看清曹操的务实性格与政治优势,其“谋己—谋人—谋天下”的层次感,正是乱世谋士生存智慧的典范。这一决策直接改变了官渡之战前的力量对比,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丝绸之路的开启与发展 | 下一篇:《竹林七贤与玄学思潮》

司马昭弑君的政治动机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弑君(指杀害魏帝曹髦)的政治动机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巩固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为西晋代魏铺平道路。以下基于史实对其动机展开分析: 一、消除曹

曹操的文学成就

三国曹操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散文创作及对建安文学的推动上,其作品以沉雄浑厚、慷慨悲凉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1. 诗歌创作:开创“建安风

孙权的江东统治策略

三国孙权

孙权的江东统治策略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内部制度建设以及人才任用等方式巩固统治,最终奠定三国鼎立中

三国时期的礼仪文化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礼仪文化继承了两汉以来的传统,同时因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是基于史实的主要内容和扩展分析: 一、等级森严的宫廷

官渡之战始末考

三国张绣

官渡之战(200年)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关键战役,其始末可考如下: 一、战前背景1. 势力对比 袁绍据冀、青、幽、并四州(今河北、山东

贾诩劝张绣归曹

三国张绣

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关键历史事件,体现了贾诩作为顶级谋士的深谋远虑。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如下:一、背景与局势 建安三年(198年),张绣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