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墓葬形制研究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0 | 阅读:5035次历史人物 ► 李昪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转型阶段,其墓葬形制兼具唐风遗韵与宋代新变,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以下从形制结构、地域差异、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墓葬形制的主要类型
1. 仿唐式大型砖室墓
- 多见于五代中原政权(后梁、后唐等)贵族墓葬,如河南伊川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已毁),采用唐代流行的斜坡墓道、多室砖券结构,但规模较唐陵缩减。
- 墓室装饰简化,部分保留仿木构砖雕,壁画题材转向生活化场景,反映世俗审美兴起。
2. 南方割据政权墓葬特色
- 前蜀王建永陵(成都)保留唐代"因山为陵"传统,但神道石刻风格趋于写实,出土玉哀册、谥宝等反映典仪制度化。
- 南唐二陵(南京)采用前中后三室布局,后室穹窿顶运用新技术,出土男俑戴"朝天幞头"具时代特征。
3. 简化中小型墓的普及
- 北方多见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出现简化版十二生肖俑。
- 南方流行船形砖室墓(如福建五代墓),体现沿海葬俗。
二、区域差异与技术演进
1. 北方地区
- 受战乱影响,多数墓葬规模缩减,但保留穹窿顶技术(如河北曲阳王处直墓)。
- 出现砖石混筑墓(后周郭威嵩陵),为宋陵营造过渡。
2. 长江流域
- 吴越国盛行"腰鼓形"砖室墓,墓壁设壁龛,出土越窑青瓷精品。
- 荆南地区保留楚文化因素,多见镇墓兽与多角砖砌筑法。
三、丧葬制度转变特征
1. 等级制度松动
- 地方节度使墓葬僭越现象普遍(如北京赵德钧墓设12生肖浮雕),反映中央权威衰落。
2. 宗教影响深化
- 闽国刘华墓出土孔雀蓝釉伊斯兰陶瓶,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丧葬用品流通。
- 部分墓葬出现陀罗尼经幢(浙江金华五代墓),体现密教传播。
3. 工艺技术变革
- 砖雕技法从浮雕转向透雕(南唐李昪钦陵门窗装饰)。
- 金属随葬品减少,但出现新式金银平脱漆器(前蜀王建墓出土棺饰)。
四、考古学意义
该时期墓葬普遍使用纪年墓志,如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璠墓志,为建立器物断代标尺提供依据。墓葬形制的地域分化,实质是藩镇文化在丧葬领域的投射,其中南方墓葬较多保留工艺传统,为宋代丧葬艺术的复兴奠定基础。福建、广东等地发现的波斯风格葬具,暗示了十国政权对外交流的活跃程度。
文章标签:墓葬形制
上一篇:宋朝教育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 下一篇:王实甫与元朝戏曲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