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周处除害终改过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7-10 | 阅读:4448次
历史人物 ► 周处

周处除害终改过”典出《世说新语·自新》,记载西晋时期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周处年少时为祸乡里,后幡然悔悟、除害自新的故事。这一事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道德教化意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周处除害终改过

1. 周处为害乡里的史实依据

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年少时“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与南山猛虎、长桥恶蛟并称“义兴三害”。其横行乡里的记载虽可能经过文学夸张,但反映了魏晋时期地方豪强子弟恃勇逞凶的社会现象。当时门阀制度下,士族子弟常因特权疏于管教,周处的行为具有典型性。

2. 除三害的过程与象征意义

- 杀虎斩蛟:周处主动射杀南山白额虎,又入水与蛟(可能是鳄鱼或大型水生动物)搏斗三日三夜,显示其过人体魄。这一情节象征着对自然之害的铲除。

- 自省改过:关键转折在于周处发现乡民误以为他已死而庆祝,意识到自己才是最大祸患,遂立志向陆机陆云求学。这一细节体现了“民意反馈”对个人觉醒的催化作用。

3. 改过后的历史成就

周处洗心革面后仕宦西晋,官至御史中丞,以刚直闻名。在平定齐万年叛乱时以身殉国,获赠“平西将军”。其著作《风土记》是中国早期地方志代表作,记录吴越风俗,被《隋书·经籍志》著录。从“恶少”到忠臣学者的转变,符合儒家“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

4. 故事的流变与争议

- 明代《梁溪漫志》考证指出,周处斩蛟地点“长桥”实为宜兴蛟桥,现存清代重修碑刻。

- 有学者质疑“三害”并列是否为后世附会,因虎、蛟与周处性质不同,但心理学视角看,这种极端对比强化了道德救赎的戏剧性。

5. 魏晋风度的另类诠释

与同期“竹林七贤”的放任不同,周处的改过展现了魏晋士人另一面相:通过道德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其故事被收入《自新》门,与戴渊投剑等并列,反映刘义庆编撰时对“改恶从善”类题材的重视。

周处的故事在后世演化为戏曲、评话经典题材,明代《循吏周处》杂剧甚至虚构其死后成神。这一形象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正源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无论个体还是社会,唯有直面积弊方能获得新生。

文章标签:

上一篇:谢玄淝水破苻坚 | 下一篇:王世充篡位称帝

宋孝武帝诛杀宗室

南北朝刘骏

宋孝武帝刘骏(430—464年在位)作为南朝宋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453—464年)对宗室的大规模诛杀是南朝政治斗争的典型表现。其屠戮宗室的行为不仅源于

韦叡钟离战佛狸

南北朝萧衍

韦叡与钟离之战是南朝梁对抗北魏的关键性战役,发生于梁天监六年(507年),此战以梁军大胜告终,彻底粉碎了北魏孝文帝(即“佛狸”拓跋宏之孙拓跋恪,

刘宋前废帝之乱

南北朝刘骏

刘宋前废帝之乱是指南朝宋废帝刘子业在位期间(465年)因暴虐无道引发的政治动乱。刘子业是宋孝武帝刘骏的长子,即位时年仅15岁,但其统治短暂而残暴,导

周处除害终改过

南北朝周处

“周处除害终改过”典出《世说新语·自新》,记载西晋时期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周处年少时为祸乡里,后幡然悔悟、除害自新的故事。这一事件具有深刻的历

周处除害终改过

南北朝周处

“周处除害终改过”典出《世说新语·自新》,记载西晋时期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周处年少时为祸乡里,后幡然悔悟、除害自新的故事。这一事件具有深刻的历

武将周处除三害

晋朝周处

周处除三害是晋代著名的历史典故,记载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展现了个人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历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 一、周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