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刘禅乐不思蜀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6 | 阅读:2947次
历史人物 ► 刘禅

“乐不思蜀”是源自《三国志》的典故,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表现出对故国毫无眷恋之态的情形。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刘禅乐不思蜀

1.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攻破成都,刘禅在谯周劝说下投降。被迁往洛阳后,司马昭设宴试探,问其“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一回答成为后世评判其昏庸的标志。

2. 刘禅性格与政治处境

现实考量:刘禅在蜀汉后期已失去实权(诸葛亮逝世后由蒋琬费祎等辅政),面对魏国绝对优势,投降可能是保全蜀地百姓的务实选择。

生存策略:在洛阳的表演极可能是刻意为之。司马氏对亡国之君素有猜忌(如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弑),刘禅的“愚钝”姿态或是自保手段。史载其被封安乐县公,得以善终,侧面印证策略成功。

3. 争议与重新评价

传统史观批判: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借郤正之口批评刘禅“亡国之耻”,后世多沿袭此论。

现代视角:部分学者认为刘禅在位41年(三国君主中最久),早期重用诸葛亮治国,并非完全无能。其投降或为避免蜀地战乱,而“乐不思蜀”的言论存在被晋史丑化的可能。

4. 文化意涵拓展

成语演变:后世将“乐不思蜀”引申为贪图享乐忘本,但原典更侧重政治权谋色彩。

对比案例:南唐后主李煜因“故国不堪回首”遭宋太宗毒杀,反衬刘禅行为的现实性。

5. 史料辨析

需注意陈寿《三国志》成书于晋朝,对魏晋正统性存在维护倾向,而裴注所引《汉晋春秋》属私家著述。刘禅真实形象可能介于“昏君”与“权变者”之间。

文章标签:刘禅

上一篇:汉代的音乐与舞蹈 | 下一篇:庾亮外戚专权录

鲁肃单刀赴会险

三国鲁肃

“鲁肃单刀赴会险”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主要描述了东吴名臣鲁肃与关羽在荆州争端中的一次对峙。根据史实,事件发生于建安二十年(21

蜀汉后主刘禅的评价

三国蜀汉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君主,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根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治国能力与政权延续刘禅在位41

三国时期的户籍制度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户籍制度在继承汉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调整,因政权分裂呈现差异性。以下是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 1. 继承汉制与调整三国均沿用汉代"编户齐民"制

荆州争夺战的幕后博弈

三国荆州

荆州争夺战是三国时期围绕战略要地荆州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博弈,其幕后角力错综复杂,涉及多方势力的战略算计与利益交换。以下是关键博弈点及其历

刘禅乐不思蜀亡

三国刘禅

刘禅“乐不思蜀”是三国时期蜀汉灭亡后的著名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一事件反映了刘禅的政治性格和蜀汉灭亡的深

刘禅执政后期权力结构

三国刘禅

刘禅(207-271年)执政后期(约240年以降)的蜀汉权力结构呈现出复杂局面,其政治生态深受诸葛亮去世后权力再分配的影响,主要特点如下:1. 相权分化与官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