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6 | 阅读:2947次历史人物 ► 刘禅
“乐不思蜀”是源自《三国志》的典故,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表现出对故国毫无眷恋之态的情形。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1.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攻破成都,刘禅在谯周劝说下投降。被迁往洛阳后,司马昭设宴试探,问其“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一回答成为后世评判其昏庸的标志。
2. 刘禅性格与政治处境
现实考量:刘禅在蜀汉后期已失去实权(诸葛亮逝世后由蒋琬、费祎等辅政),面对魏国绝对优势,投降可能是保全蜀地百姓的务实选择。
生存策略:在洛阳的表演极可能是刻意为之。司马氏对亡国之君素有猜忌(如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弑),刘禅的“愚钝”姿态或是自保手段。史载其被封安乐县公,得以善终,侧面印证策略成功。
3. 争议与重新评价
传统史观批判: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借郤正之口批评刘禅“亡国之耻”,后世多沿袭此论。
现代视角:部分学者认为刘禅在位41年(三国君主中最久),早期重用诸葛亮治国,并非完全无能。其投降或为避免蜀地战乱,而“乐不思蜀”的言论存在被晋史丑化的可能。
4. 文化意涵拓展
成语演变:后世将“乐不思蜀”引申为贪图享乐忘本,但原典更侧重政治权谋色彩。
对比案例:南唐后主李煜因“故国不堪回首”遭宋太宗毒杀,反衬刘禅行为的现实性。
5. 史料辨析
需注意陈寿《三国志》成书于晋朝,对魏晋正统性存在维护倾向,而裴注所引《汉晋春秋》属私家著述。刘禅真实形象可能介于“昏君”与“权变者”之间。
文章标签: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