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死守樊城记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0 | 阅读:3049次历史人物 ► 曹仁
曹仁死守樊城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兵锋直指曹魏战略重镇樊城(今湖北襄阳樊城区)。此战中,曹仁作为曹魏方面主将,以劣势兵力死守樊城,成为关羽北伐受阻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相关史实与分析:
1. 战前形势
- 关羽趁汉水暴涨之机,水陆并进,围攻樊城,并联合荆北豪强,形成“威震华夏”之势。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
- 樊城是南阳盆地门户,若失守,曹魏中原腹地将直接暴露。曹仁麾下仅数千兵力,且因洪水浸城,部分城墙崩坏,形势危急。
2. 曹仁的防御策略
- 激励士卒:据《三国志·曹仁传》载,曹仁在城墙将溃时鼓舞将士,宣称“城破之后,吾等皆为鱼肉”,最终以“白马盟誓”激发死战决心。
- 战术应对:曹仁放弃外围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内城,并利用残垣构筑临时防线。面对关羽的“堰塞汉水”战术,曹仁命军士昼夜以船筏巡防,阻止敌军登城。
3. 外援与转机
- 曹操派徐晃率援军解围,徐晃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突破关羽防线。
- 孙权背盟袭击荆州,关羽被迫退兵,樊城之围遂解。此战被裴松之评为“仁之守策,虽亚于张辽合肥,亦一时之良将”。
4. 历史评价与延伸
- 曹仁的坚韧为曹魏争取了时间,其防御战例被后世兵家研究。南宋陈亮在《酌古论》中称其“临危不乱,真大将之风”。
- 此战亦暴露曹魏在南线的防御薄弱,战后曹操加强荆北防务,增设新城郡(治房陵),以防蜀吴联合。
樊城之战是三国时期攻防战的经典案例,曹仁的表现凸显了冷兵器时代守城战的精髓——意志力与战术调动的结合。
文章标签: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