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殷商时期的马车使用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07 | 阅读:2488次
历史人物 ► 殷墟

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马车是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的早期代表,其使用和考古发现为研究商代军事、礼仪及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以下是关于殷商马车的主要史实和相关扩展:

殷商时期的马车使用

1. 考古发现

殷墟(河南安阳)是商代马车遗存最集中的出土地,迄今已发现数十辆殉葬马车,主要分布于王陵区(如侯家庄)和贵族墓葬(如郭家庄、孝民屯)。车辆多为木质,因年代久远多已腐朽,但黄土中保留的清晰车辙、青铜构件及殉马遗骸可复原其结构。典型实例如殷墟M52车马坑,出土两马一车的组合,车辆配备青铜軎(wèi)、辖(xiá)等部件。

2. 结构与技术

- 单辕双轮设计:商车为单辕(輈),辕前有衡木固定轭,轭架于马颈;双轮多为辐条式(常见18-26辐),轮径约1.2-1.5米,轴长3米左右。

- 材料工艺:车体以桑、榆等硬木制成,关键部位(如軎、辖、銮铃)饰青铜;部分车厢施以漆绘或镶嵌绿松石,彰显贵族身份。

- 马匹配置:多采用两马牵引(罕见),马骨鉴定显示主要为蒙古马种,身高约1.3米,马具已使用革带与青铜饰件。

3. 功能与用途

- 军事应用甲骨文记载“车”参与田猎(如“王车逐兕”)与征战(“多马与多射”)。考古所见战车常配备青铜戈、矛及箭镞,但受地形限制,可能主要用于指挥与追击。

- 礼仪象征:马车是贵族身份标志,《礼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商代虽未严格制度化,但殉葬车马数量与墓主等级正相关。殷墟妇好墓虽未直接出土马车,但随葬铜轭器暗示其礼仪属性。

- 交通与运输:商代道路遗迹(如殷墟“午道”)表明马车可能用于物资运输,但长途运输仍以水路为主。

4. 技术源流争议

- 本土起源说:中国早期马车(商晚期)与西亚、中亚战车(如公元前2000年赫梯双轮车)存在差异,如单辕VS双辕、辐条数等,可能独立演化自本土牛车或“舆轿”技术。

- 外来传播说:部分学者认为商车受欧亚草原文化(如安德罗诺沃文化)间接影响,通过新疆、蒙古通道传入,但缺乏明确的年代衔接证据。

5. 社会文化影响

马车强化了商代贵族阶层的军事优势与统治权威,甲骨文“车”字象形结构的演变(从简略轮辕到复杂构件)反映其技术改进。周灭商后继承并发展车制,《周礼》的“车仆”“巾车”等官职可能溯源自商代车官体系。

补充:商代马车尚未发现马镫,乘员需站立驾驭,战术灵活性有限;殉葬车马坑的“毁车”习俗(拆解车辆与马同葬)可能蕴含宗教观念,与殷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相关。近年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发现的商代中期车马痕迹,或将马车使用年代进一步推前。

文章标签:马车

上一篇:明朝卫所制度研究 | 下一篇:西周铜器铭文的价值

殷墟妇好墓的女性权力象征

夏商妇好墓

殷墟妇好墓作为商王武丁配偶的墓葬,其规模、葬具规格及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均为商代女性贵族墓葬之最,集中体现了商代晚期女性在政治、军事与宗教领域

纣囚文王演周易

夏商崇侯虎

“纣囚文王演周易”这一典故源自商周之际的历史传说与《周易》成书背景的结合。根据《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商纣王因忌惮周文王(姬昌)的威望,将

发伐岷山献二女

夏商妺喜

"发伐岷山献二女"源于《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的古代传说事件,与夏朝君主夏后启讨伐岷山氏(又称"有缗氏")的军事行动有关。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考据及

太甲悔过桐宫训

夏商太甲

“太甲悔过桐宫训”典出《尚书·商书·太甲》篇,记录商朝第四任君主太甲从昏庸到改过的历史事件。此事件是商朝早期重要的政治转折点,体现了先秦时期“

盘庚迁都定殷墟

夏商殷墟

盘庚迁都至殷墟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决策,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节点。根据甲骨文与《尚书·盘庚》篇的记载,此次迁都发生在商代中期(

商代城墙防御体系

夏商殷墟

商代城墙防御体系是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当时军事、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高度发展。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特点与功能: 一、城墙的构造技术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