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虞集诗文领袖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2 | 阅读:8596次
历史人物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是元代中后期文坛的人物。他是南宋宰相虞允文的后代,祖籍四川仁寿,后迁居江西崇仁。作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虞集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思想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虞集诗文

虞集的诗文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风格上承宋诗余韵,下开元诗新风。他的诗作以七言律诗见长,既有"汉廷老吏"的沉郁顿挫,又具"江南词客"的清新婉丽,如《风入松》中"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成为传世名句。

2. 散文创作开创元代台阁体先河。作为翰林侍讲学士,他的制诰碑铭典雅庄重,《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等作品被视为元代官方文书的典范。

3. 学术思想上主张"文道合一"。作为理学家吴澄的弟子,他将程朱理学融入文学创作,提出"文本于经,经明则文达"的文学观,影响了元代文人的创作导向。

4. 文化活动中体现地位。他主持编纂《经世大典》,总修《元实录》,在奎章阁任职期间举荐揭傒斯等文士,形成以他为核心的文人集团。

虞集的特殊经历也值得注意:作为南宋遗民后裔却在元朝身居高位,这种矛盾身份使其作品常流露复杂情感。其《挽文山丞相》凭吊文天祥,既保持臣节又暗含故国之思,体现了元代南士的普遍心态。

他的文学影响持续到明清,明代台阁体作家杨士奇、清代派诗人王士禛都曾借鉴其创作手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章宿老,主持风气",准确概括了他在元代文坛的历史地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大文豪苏轼赤壁怀古 | 下一篇:吴门画派艺术特色

李璮山东割据

元朝李璮

李璮山东割据是宋元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蒙古统治下汉地世侯与中央政权的复杂博弈。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李璮的崛

元顺帝北遁君王

元朝元顺帝

元顺帝北遁是元朝灭亡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终结与北元政权的开端。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背

伯颜丞相平宋名将

元朝伯颜

伯颜(1236—1295),蒙古名巴阿邻·伯颜(Bayan of the Baarin),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元朝统一南宋的战争中担任主帅,是"平宋"战略的核心

元泰定帝守成君

元朝泰定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1328年),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1323年至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孙,晋王甘麻剌之子。泰定帝的统治时

虞集文坛领袖

元朝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谥文靖,是元代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之一。他在文学、史学、理学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尤以诗文著称,与杨载、

虞集编修典籍

元朝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编修典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持编修《经世大典》 虞集是元代官修政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