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鼎铭赏赐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8 | 阅读:4977次历史人物 ► 周宣王
小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之一,出土于清代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现藏上海博物馆。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对贵族“克”的赏赐,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与社会结构。以下从形制、铭文内容、历史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形制特征
小克鼎通高约56厘米,口径49厘米,重约39公斤,属中型鼎。器型为典型的西周晚期样式:
1. 蹄形足:三足粗壮,上端饰兽面纹,体现庄重感;
2. 立耳设计:双耳立于口沿,外侧饰夔龙纹;
3. 纹饰布局:腹部饰有西周晚期流行的波曲纹(又称“窃曲纹”),间以棱脊分隔,颈部饰一周夔龙纹带。
二、铭文内容解析
鼎内壁铸有28行290字铭文(含重文符号),内容可分三部分:
1. 周王册命仪式
- 记载周王在宗周(今西安一带)康昭宫举行册命典礼,由贵族“克”担任“膳夫”一职(掌管王室饮食)。
- 仪式细节包括“史官宣读册命”“授符节”等程序,可与《周礼》记载互证。
2. 赏赐清单
- 赐予“克”的物品包括:
- 礼服:玄衣、黼黻(绣有黑白斧形纹的礼服);
- 车马器:赤芾(红色蔽膝)、朱黄(红色佩玉);
- 土地:田于埜(今陕西华县一带);
- 奴隶:“臣妾”(男女奴仆)、“百工”(手工业者)。
- 赏赐规格体现“克”的贵族等级,符合西周“五等爵制”中大夫阶层待遇。
3. 作器缘由
- 铭文末尾称“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表明此鼎为纪念赏赐而铸,兼具祭祖与彰显身份的功能。
三、历史价值
1. 政治制度研究
- 铭文中的“膳夫”一职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亦有提及,证实西周晚期官职体系的复杂性;
- 赏赐土地与奴隶反映西周“井田制”经济基础。
2. 文字学意义
- 字体为典型西周晚期金文,笔划圆润工整,部分字形保留商代甲骨文遗风(如“王”字下部仍带斧钺象形)。
3. 西周社会结构
- 学者李学勤指出,小克鼎铭文中“百工”与“臣妾”并列,说明奴隶劳动已广泛用于手工业领域;
- 与同坑出土的“大克鼎”对比可知,“克”家族为畿内世族,通过王室赏赐积累财富。
四、延伸知识
1. 同组青铜器:小克鼎共出土7件,形制铭文相同,推测为列鼎制度中“七鼎”配置(诸侯卿大夫等级)。
2. 断代依据:郭沫若据铭文“廿三年”考订为周厉王时期器物,但近年有学者倾向周宣王说。
3. 纹饰演变:波曲纹的出现标志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逐渐取代早期饕餮纹的主流地位。
小克鼎铭文作为“青铜史书”的典范,为研究西周职官、礼制、经济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纹饰与铸造工艺亦代表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高超技术水平。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朝占卜与早期宗教信仰 | 下一篇:鬼谷子纵横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