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巫觋社会地位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27 | 阅读:254次历史人物 ► 夏桀
夏商时期的巫觋在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人沟通的媒介,其职能与社会影响力贯穿政治、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早期中国"政教合一"的特征。
1. 宗教权威的核心角色
巫觋(男称觋,女称巫)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掌握占卜、祈雨、驱疫等仪式。《尚书·君奭》记载商代大巫如巫咸、巫贤等"治王家",表明他们直接参与国家决策。殷墟甲骨文显示,商王常通过贞人(巫觋的一种)占卜决定军事、农事乃至日常生活,甲骨文中"王占曰"的记载印证了王权与巫术的结合。
2. 政治权力的实际操纵者
在夏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背景下,巫觋阶层垄断了祭祀解释权,进而影响政权。商汤以"桑林祷雨"确立统治合法性,夏桀被认为因"弗克于帝祀"而失国(《墨子·非攻下》),反映巫觋通过解读神意参与权力更迭。殷商晚期"帝"观念的强化,更凸显巫觋作为"通天者"的政治话语权。
3. 知识文化的垄断群体
巫觋掌握文字(甲骨文)、天文历法(如《夏小正》)、医药(巫医不分)等知识。殷墟出土的占卜甲骨显示,贞人群体建立了系统的卜辞书写规范,并发展了早期天文观测(如对"新大星并火"的记载)。《山海经》中"十巫升降"采药的传说,亦反映其知识传承功能。
4. 社会阶层分化中的特权地位
考古发现表明,商代大巫墓葬规格极高(如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礼器755件),陪葬品中有象征神权的玉琮、卜骨等。文献中"巫祝"常与"王公"并称(《周礼·春官》),其阶层可能通过世袭维护特权,甲骨文中可见"多卜""多祝"等职务世袭记录。
5. 跨地域的文化纽带作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均与巫觋的仪式活动相关。考古学证据显示,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巫觋文化存在交流(如青铜神树、纵目面具),表明巫觋体系可能促进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整合。
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兴起,巫觋地位逐渐被史官、祭司取代,但其在夏商时期构建的宇宙观(如"绝地天通"神话)、祭祀制度等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宗教形态。战国时期的《楚辞·九歌》仍保留着巫觋祭神的鲜活场景,印证了这一传统的持久生命力。
文章标签: